温法之一。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常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见《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①指婴儿生下后不啼。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产妇将胎儿娩出后出现的昏迷不知人事。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生。四川夹江人。据载擅长治眼病。曾为宋太后治愈难治眼病。
【介绍】:明代医生。号小塘。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以眼科著名,有七十二问,按照七十二个证候去辨明内外障眼的病情和预后。
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目两眦,瘀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眦红肉深红色,心经实火也,宜黑参汤服之;小眦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决明散主之。外俱用清凉圆泡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阳明主阳经之里,故为阖。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三品。
又称刺络疗法、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或小眉刀等针具刺破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扣刺,滚刺,或小眉刀挑刺放出少量血液。施术时,应
指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肾虚,……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肾虚,论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虚弱,则足少阴之经不利,故其证
书名。16卷。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在原文编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