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山腊梅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伤寒类证活人书括条。
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骨名。即足外踝骨。详核骨条。
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消化不良;以及急性胃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耳后连头部处。相当于今解剖学之乳突部。
即胖舌。详该条。
针刺补泻法之一。《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肝疳。见该条。
病证名。小儿夜间啼哭,不得安静的痧胀。如视其腿弯、肘弯有青筋的,可用消毒三棱针于青筋上刺之,放出紫黑毒血;如其胸胀作痛的,用刷子蘸香油刮之,痧起,其啼可止(《痧胀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