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年希尧

年希尧

清代官吏。字允恭,号偶斋主人。广宁(今辽宁锦州)人。其父年遐龄曾任清代湖广巡抚等职,兄年羹尧亦任高职。他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年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自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集验良方》,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邓苑所撰《一草亭眼科》、吴又可所撰《温疫论》。另辑刻《本草类方》(1735年刻行)。

猜你喜欢

  • 黯疔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此证生于腋下,坚硬若钉头,痒且痛,色紫黑,身有寒热,四肢拘急,烦躁作呕,痛引半身。宜服麦灵丹、蟾酥丸之类汗之。余参见疔疮条。

  • 散刺

    刺法之一。指在穴位及其周围作分散的多点刺激。《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 疿子

    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亦称痱子,即疿疮。见该条。

  • 疔翳

    病名。本病初起,身热憎寒,目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痛楚异常,黑睛生白翳一颗,失治,其翳直钉入内,则混睛如障,赤丝环绕,昼夜不辨,为目翳之奇恶者,故称疔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参见钉翳条。

  • 血蛊

    病名。因跌扑坠堕误行补涩所致。《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参见血鼓、蛊条。

  • 寒积五更泄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 牙宣

    病证名。又名龈宣,牙断宣露。症见齿龈先肿,继而龈肉日渐萎缩,终致牙根宣露,或齿缝出血或溢脓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此证牙齿缝中出血。上牙属脾,下牙属胃。”《医宗金鉴》卷

  • 惊振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惊振翳。由于眼受各种外伤,直接或间接损及黄精(晶状体)所致。初始可有目赤痛,畏光流泪,视力减退等证。失治,黄精变混浊,甚则失明。初起宜平肝清热,活血化瘀,用石决明散或镇

  • 冷热利

    病证名。冷热之邪相杂损伤胃肠而致的腹泻,又名冷热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走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是为冷热利也

  • 推法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一定方向推动。根据历代在应用上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各详该条。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