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切脉指法。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左右推寻脉象。《诊家枢要》:“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切脉指法。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左右推寻脉象。《诊家枢要》:“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病证名,指小儿因心经受病而悸动不安。《活幼心书》:“小儿心悸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其病多因心经热盛,火热扰动心神所致,《幼幼新书》卷八:“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渴悸烦,夜不安卧
证名。指外邪侵犯诸腑所致的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诸腑心痛,难以俛仰,小腹上冲,卒不知人,呕吐,泄泻。……诸腑涉邪所致,病属外所因。”参见心痛条。
经外奇穴名。《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痃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其穴在脐角斜上一寸,以指按痃跳是穴。令人仰卧之,取草一根作三寸三折,一角按神阙中,二角尽处
见《广东中草药》。为艾纳香之别名,详该条。
指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煿以致胃中燥热的病症,症见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而血闭发热,以血见水即滞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莪术、良姜、
《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卷三方。半夏、橘红、黄芩、槟榔、草果、山楂、青皮、厚朴、苍术。加姜、枣,水煎服。治疟疾初起,先寒后热,胸膈饱闷,或寒战后大渴。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旋覆花之别名,详该条。
小儿五脏病的证候表现。《小儿药证直诀·五藏病》:“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肾病,无精光畏明,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方。摩挲石少许,曾青、冰片、胆矾各一分。为细末,点眼。治因外伤而致的血灌瞳人外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