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痔

外痔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为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的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皮瓣赘生,肛门部有异物感,炎症时疼痛明显。分血栓性外痔、赘皮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以外治为主,可选用薰洗、针灸、结扎、挑痔、手术等。如红肿疼痛,尚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药。

猜你喜欢

  • 魂舍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脐中两旁各1寸处。主治泄痢脓血,肠炎,消化不良,习慢性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偏风口噤

    见《证治准绳·幼科》。即小儿偏风,详该条。

  • 小肠咳

    病名,指咳而肠中排出气体者。《素问·咳论》:“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治用芍药甘草汤,清宫丸或桔梗汤加人参、茯苓、橘红、五味等。参见咳嗽条。

  • 脾痹

    病名。由肌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肌痹者。《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圣济总录·脾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症因脉治·脾痹》:“脾痹之症,即肌痹也

  • 外寒失血

    病证名。指寒邪郁于经络而致的吐血。《不居集》卷十三:“外寒失血者,为邪气不能发散,壅盛于经络,逼迫于血因而吐者,须当发散经中寒邪。”宜麻黄桂枝汤。

  • 沈棪(yàn 炎)

    【介绍】:参见阎纯玺条。

  • 阳藿

    出《广西志》。为蘘荷之别名,详该条。

  • 大肠手阳明之脉

    出《灵枢·经脉》。即手阳明大肠经。详该条。

  • 外科摘要

    见六种新编条。

  • 伤寒十六证类方

    见医学摘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