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经别》。即手太阳经别,见该条。
病证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吐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治宜驱散风寒,调和脾胃。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分:①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
见《生草药手册》。为白鹤藤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指腰椎及其近处疼痛。多因扭挫损伤、瘀血停滞、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及过劳伤肾所致。详闪挫腰痛、瘀血腰痛、风湿腰痛、肾虚腰痛等条。
病证名。小儿哺乳停滞,消化不良。《医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诀》:“乳滞之儿,其候睡卧不宁,不时啼叫,口中气热,颅吐乳片,肚胀腹热,大便酸臭。”治当调和脾胃,兼以消导,用消乳丸。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惊搐五种证候的鉴别。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无声,醒时吐沫者为癎;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痉(《东医宝鉴》)。
①即阴虚。详该条。②指肾阴亏损的脉象。《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假令尺脉弱,命曰阴不足。”
病名。指位于上星穴处的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顶门疽、佛头疽。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致。患处起核,色紫坚硬肿痛,脉洪大而数者为实,脉微细而数者为虚。治法:实证见外痈条,虚证见无头疽条。
病名。髭,本作“頿”(《说文》)。口上须也。段注:“在口上、在颊亦得名须。”①指发于颊部之痈疽。②痄腮,一名髭发(《医宗金鉴》卷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