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子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野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野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外科正宗》卷二。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称为十八喉风。《喉科秘旨》分喉风为十二证:《喉科指掌》分为十六证;《重楼玉钥》分为三十六种喉风。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
①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青岛方)。连翘、黄芩、栀子、薄荷、防风、玄参、牛蒡子、天花粉、射干、荆芥穗各1公斤,桔梗2公斤,熟大黄250克。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6克,日二次。治肺胃热盛,胸膈
①火热之邪郁而成毒。在各种病证中,尤以外科的疮疡肿毒为多见。②指烫火伤感染。
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分娩条。②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古代妇女分娩时,以干草铺床或炕为蓐(褥),故草蓐指产妇所卧之床褥,引申为妇女产后坐月期。
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马尿泡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针灸集成》。即足三里,见该条。
病名。指痈之大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二尺者名曰竟体痈。”证治见外痈及有头疽条。
病证名。指湿浊上蒙,清阳不升而致的头痛。《东医宝鉴·外形篇》:“湿厥头痛,冒雨伤湿,头重眩痛,阴雨则甚。”由湿浊上壅所致。证见头痛眩晕,头重身重,阴雨时病情加剧,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温阳化湿为主。用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咳逆》。又称火呃。因胃火上逆,或痰火郁遏所致。《证治汇补·呃逆》:“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治宜和胃降火。可用安胃饮、小柴胡汤等方。热结便秘者,可用凉膈散
出《本草拾遗》。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