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古今医统》:“经血不通,气血逆行,而上攻于目,故目每害之,满眼红筋,或如血翳包睛之状,甚者血灌瞳人。”即室女逆经,详该条。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指婴儿里热内结,大便不通,冲心腹胀,甚至脐突的证候。治宜通腑泻结之剂,如三黄丸(《小儿药证直诀》:黄连、大黄、黄芩)。
指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多因风、寒、湿、热侵袭或瘀阻经络所致。《张氏医通·身体痛》:“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风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丹溪心法·肢节痛》:“如肢节
药物学著作。2卷。清·张德裕撰。刊于1828年。本书以药性分类,计甘温、甘凉、发散、气品、血品、苦凉、苦温、苦寒、辛热、毒攻、固涩、杂列共12类,361种药物。叙述简要,有一定参考价值。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人参、茯苓、熟附子、木香、肉豆蔻、白术。水煎服。治溏泄。
出《涌幢小品》。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患乳蛾而舌紫胀。《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为因心经热毒,或因酒后温床厚被,以致热气攻于心经,故生单蛾及舌胀而紫,吐出风痰。急用三棱针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蛾俱被出血痰。”治宜清心解毒、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新蒙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药》。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经脉专书。4卷。清·陈惠畴撰。约撰于1838年。卷1总论人体内景、周身骨度及经脉循行要穴等;卷2~3为十二经脉经穴循行主病、图像及歌诀;卷4论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诸部经络循行,对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