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素问·刺疟篇》:“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方用大剂竹叶石膏汤等,参见三阳疟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脾肾阳虚以致白带日久不止,量多,质清稀,脐腹冷痛。治宜温阳止带。方用九霄丸(艾叶、牡蛎、龙骨、干姜、当归、吴茱萸、白芍、山药、白石脂)。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失枕,详该条。
病证名。指水肿病属虚者。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多因平日身心操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
病名。生于臀部环跳穴处的流痰。详流痰条。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北宋医家,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精通医学,据称能默诵《素问》、《本草》、《千金方》等,为人治病不受酬谢。宣和年间(1119~1125年)道教盛行,隐居山中为道士。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绵枣儿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古刺法名。五刺之一。《灵枢·官针》:“合谷刺(《黄帝内经太素》称合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进针,而针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的针刺方法。古人谓“肉之大会为谷”,本
病证名。多因泪点外翻、泪点闭锁或泪道狭窄、阻塞等引起。症见单眼或双眼常有泪液存留,并不时溢出睑缘,流淌面颊。一般泪液清稀,泪下无热感,眼部不红不痛,属冷泪。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