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吴普本草》。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勤轩遗稿》。即内眦。详该条。
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风痹、走注。详风痹条。
病证名。见《理虚元鉴》。即干咳嗽。详该条。
喉科著作。清马渭龄(醉古山人)撰于1840年。4卷。全书介绍喉风、喉疳、喉痧等三十余种喉科病,列述治疗方剂近百首。现存清刻本。
焦,在此指脊柱棘突;七焦,即第七、八胸椎棘突间。《灵枢·背腧》:“膈腧在七焦之间。”
书名。清·吕留良撰。作者集录三十条临症治验笔记。案中夹叙夹议、议论证治、辨析脉义。治法偏于温补,立法处方颇有独到之处。吕氏主张随证论治,师古而不泥古。本书收入《医宗己任编》中。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热熏于肺为上消,症见烦渴引饮,用清肺饮。热积于胃为中消,症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如膏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医学入门》。俗称琉璃胎。指孕至五、六个月,胎体渐长,由于脾肾阳虚,运化输布失职,以致水湿泛溢,流于四末。症见两足浮肿,遍及下肢,渐至周身,头面俱肿,小便短少。脾虚者,兼见倦怠无力,脘腹胀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