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六。①交骨即耻骨。古人认为未产前两骨相合,临产时两骨稍离。若此骨不开,儿难降生。多因元气虚弱,胎前失于调养,以致气血不能运达所致。②指骶骨关节部。在分娩时,这一关节可被动地作一定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后牙根肉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薰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参见骨槽风条。
指气血协调,运动通畅。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流行,气也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作用,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即可发病。《丹溪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详各该条。
病名。鼻息肉的另一名称。《儒门事亲》卷十五:“治鼻中肉蝼蛄;赤龙爪、苦丁香,以上各三十个。苦葫芦子、麝香少许。右为末,用纸捻子,点药末点之。”
证名。水肿病证状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也称肢肿。又可因脾郁、气血不调而致。详结阳、皮水、肢肿等条。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必寒起,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能进。下之腹胀满,卒起头晕,食则清谷不化,心下痞,皆冲气犯肾,肾受其害,且肾主五液,汗
见《医述·阴证分传中》。传,指传经;中,指直中。《医学入门·伤寒》:“有风寒自背入者,直中太阳少阳;自面入者,直中阳明;有首尾只在太阳经而不传诸经者;有间传一二经者;有不传而罢者;有不罢再传者;有不自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即五脏所主。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