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4卷。清·方补德撰,刊于1808年。本书记述了以喉风(包括喉痹)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1喉痹;卷2咽痛;卷3喉风36症;卷4针诀(即针刺取穴等治法)。作者主张治疗喉风应以逐风药为主,不宜用苦寒药妄
证名。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咳唾脓血。《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参见咳唾脓血、肺痈条。
舌苔隆起成瓣状。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见《辨舌指南》)。
病名。系指水湿入于耳中,耳内肿痛致使听力减退者。《医学入门》:“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或湿邪内蒸上蒙。症见耳内肿痛,内有呜呜水声,听力减退。治宜以凉膈散加减。参见耳聋条。
舌根黑而舌尖黄苔。属里热证。舌根微黑而尖黄,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者为胃肠实热,宜急攻下。若以黑根为主而舌尖尚黄,是各经皆热极,心经未甚,均宜苦寒清热(见《伤寒舌鉴》)。
见《女科指掌·调经门》。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介绍】:见第五伦条。
古病名。一作趺蹶。指一种行动障碍的病证。多因太阳经脉受伤所致。《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此太阳经伤也。”《金匮要略浅注》卷八:“得病因跌而致蹶,
①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向后方之凹陷处。主治项强。直刺0.5~0.8寸。②落枕穴别名,见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ST42。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当第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