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方。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为末,每服三指撮,食前冲服。治酒风,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病证名。污血即瘀血。指瘀血凝滞胁下所致的胁痛。《金匮翼》卷六:“污血胁痛者,凡跌扑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其症昼轻夜重,或午后发热,脉短涩或搏,其人喘逆。”《赤水玄珠》卷五:“跌蹼损伤,瘀血停积胁内,
书名。明·异远真人撰。1卷。撰年不详。原系抄本,经清·孙应科重加校订,刊于1836年。书中根据身体部位分为全身、头面、身中、脊背、腿足、金疮及通行七门,分别记载不同部位损伤的治法及某些手术整复治法。建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亦称生斑舌。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斑疹,急用透疹解毒,待斑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斑(见《伤寒舌鉴》)。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木贼一钱半,淡豆豉、夏枯草、焦栀子各三钱,桑叶、制香附、牡丹皮各二钱,炙甘草五分,鲜葱白三枚,鲜荷梗五寸。水煎服。功能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者。
出《灵枢·卫气》。即背俞穴。详该条。
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平人者不病
病名。《医林绳墨·泄泻》:“瘕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动于火也。宜以利气之剂兼用清凉。”参见大瘕泄条。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蚰蜓黄者,喉中似噎,喘息不调,四肢疼闷,言语不正,水米难下,若颊内有青脉出口角,手足乱动,冷者难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身体凉冷,舌上黑脉,及两颊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