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九转香

九转香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猜你喜欢

  • 阴虚夹痰喘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喘》。指阴血虚耗,痰气阻碍气道所致的气喘。多因血虚阳无依附而上奔,痰阻肺失清肃而气不下降所致。症见气从脐下直冲清道,痰喘不平等。治疗宜分别缓急。急则治其标,宜玄霜雪梨膏,缓则治其

  • 熛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训疽。指发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窝部的瘭疽。证治见瘭疽条。

  • 颅囟经

    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2卷(一作3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存本为《四库全书》本(系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者),己非全

  • 产后腹胀呕吐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多因产后败血攻于脾胃,胃气上逆所致。证见腹胀,满闷,呕吐,兼见恶露量少等。治宜活血祛瘀,健脾和胃。方用抵圣汤(赤芍、半夏、泽兰叶、人参、陈皮、甘草)或生化汤加味。

  • 阴强舌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缩短不能言,名曰阴强之症。”“舌者,心之官也……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灵枢·五阅五使》)。参见舌卷条。

  • 串疽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钻、游走血脾痈。指生于背胁之疽。多因积愤郁火而发。初起漫肿无头,皮色如常,先发一处,后邻近增至二、三处,溃后多互相串通,渐溃透红色,疼痛牵引背之两侧。治宜顺气清热

  • 果木渴

    渴证之一。《证治要诀》卷八:“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宜麝香之药。”参见渴条。

  • 外感胃脘痛

    病证名。指感受寒邪、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寒症多见于中气素寒,热症多见于内有积热患者。《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胃脘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

  • 听会

    经穴名。代号GB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听呵、后关。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以及中耳炎

  • 经来色紫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郁火伤气,气热灼血,以致月经色紫,稠粘,症属实热。治宜清热调经。方用四物连附汤(四物汤加黄连、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