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名沍耳。《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时出黑臭脓。”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治宜清火利湿。
指下焦有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等作用,而以出而不纳为其特征。《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
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即茯苓丸第四方。见茯苓丸条。
经穴名。代号SI18。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别名兑骨。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太阳之会。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名暗风。遇阴暗地即发生的痫证。小儿气血怯嫩,而肝热较旺,易挟痰涎上犯心神,阴暗之地,小儿常至惊恐,故容易发作。其症特点,每至阴暗地即僵卧,气乱不省人事,手足动弹战掉,
儿科著作。元·曾世荣撰。20卷。刊于1294年。书中对儿科理论申述了作者的见解,故称之为“口议”。卷1~3议明至理25篇,总论儿科的生理、病理及对某些儿科著作的评论;卷4~5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卷6
病名。《喉科种福》卷四:“证由蛾将成脓之时,犹连服凉散之剂,吹凉散之药,以求速效,虽红退消肿,而脓根未拔,外皮顽硬,一遇时气外感,饮食积热,则旧蛾复作。”参见石蛾、乳蛾等条。
见《本草纲目》。为蜣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蠹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