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BL5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痞块,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尸脚者,脚跟坼破之名也。”多由冬时触受风寒,气血郁结,不荣于足所致。生于足根部,皮肉顽硬,枯燥皲裂。治疗同皲裂疮。相当于皲裂疮。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证名。亦称猝瘖。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
(1)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山药之别名。(2)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石南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为肾所藏。肾的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虚则每多健忘、精神不振或未老先衰。治当以补肾为主。
病证名。又称热泄、火泻、火泄。因热迫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粘,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
①对疾病初、中、末三个阶段的处理方法。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谓疾病初期感邪方浅,正气未伤,以攻邪为主,用药宜峻猛;中期邪正交争,养正祛邪兼顾,用药宜缓疾得中;末期邪虽未尽,但正气已虚,应宜养正为主,
见黄帝明堂经条。
出《吴普本草》。为水苏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