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诗词古文>郑道传生平

郑道传生平介绍

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年~1398年),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字宗之,号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导规划新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晚年卷入王位之争,终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遗著《三峰集》。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王朝的设计者”。>>查看郑道传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身世

  郑道传出身于高丽王朝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郑均官至检校军器监,父亲郑云敬官至刑部尚书,并曾作为书状官奉使元朝,并与高丽名士李谷结为忘年之交。而郑道传的早年生平却不详,他的出生年就有1337年和

  1342年两种说法,而争议最大的则是他的母家,郑道传称其母禹氏为“荣州士族散员(禹)渊之女”,但他的政敌则说郑道传“家风不正,派系未明”、“起身贱地”,《朝鲜王朝实录》也记录他的外祖母为僧人通奸所生。而据现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地方的传说,有相士预言郑道传之父郑云敬在十年后结婚所生的儿子将成为宰相。郑云敬相信了这个预言,前往金刚山修养十年。十年之后在回老家安东奉化的途中遭遇降雨,郑云敬寄宿于丹阳三峰的草庵之中,并邂逅了当地禹氏少女。郑云敬娶其女而归,生下了郑道传。取名“道传”就是因为他在道路上诞生的。郑道传身世的各种说法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巨大争议。

  早年

  郑道传由于其父郑云敬与李谷的忘年交的缘故,因而拜李谷之子李穑为师,并与同门的郑梦周、李崇仁等交好。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在李穑门下“讲论不辍,闻见益广,为文章汪洋浑厚,诸公咸推让之”。1360年(高丽恭愍王九年)参加科举考试,中成均试,两年后进士及第,历任忠州司录、典校注簿、通礼门祗候等职。正月丁父忧,郑道传奔丧,同年十二月,又丁母忧,庐墓终制三年。时高丽丧制紊驰,士大夫遭丧,皆百日即吉,郑道传庐墓三年,丧礼俱尽。服丧期间,郑道传讲究经籍,南方学者多从之,教诲诸弟,皆能成立。1375年,因反对权臣李仁任等人的亲元反明政策而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间,郑道传努力进行学问研究,从事教育事业。1377年从流放地回来之后,成为了将军李成桂的幕僚。李成桂十分信任郑道传,将他比作自己的张良。

  1389年,李成桂废黜昌王,拥立恭让王。郑道传参与了此事,因功封为功臣。郑梦周等人支持恭让王,欲压制李成桂势力。郑道传系李成桂的幕僚,因此在1391年被弹劾,再次处以流刑。1392年被释放,同年4月李成桂在游猎中落马受伤。在李成桂疗养期间,郑梦周等人以“家风不净、家系不确”为名义弹劾郑道传,因此再度被流放。李芳远暗杀郑梦周之后释放了郑道传,同年7月17日,郑道传拥戴李成桂为王,建立朝鲜王朝。

  后期

  权力集中于郑道传的手中,其权力甚至凌驾于朝鲜太祖李成桂之上。朝鲜王朝任命他为门下侍郎赞成事、判都评议使司事、判户曹事、判尚瑞司事、普门阁大学士、知经筵艺文春秋馆事、判义兴三军府事等官,历任或兼任朝廷的要职。同时认定其为开国一等功臣。

  朝鲜王朝迁都汉城以后,宫殿、宗庙的位置和称号,以及汉城诸门的称号,都是郑道传拟定的。同时,他编纂了《朝鲜经国典》,为朝鲜王朝的法制基础作出了贡献。其著作《佛氏杂弁》为后世朝鲜王朝崇儒抑佛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军事上,郑道传对军制进行改革。高丽王朝末期,出现了私兵化,即有势力的人拥有私人军队。郑道传废黜了私兵,将指挥权收归国有。同时他新增了一些阵法,增强了朝鲜王朝的国防实力。

  郑道传势力在朝廷非常大,朝鲜太祖将自己的幼子宜安大君李芳硕册封为世子,并指定郑道传为太子的师傅。这引起了太祖的第五子李芳远的不满。李芳远遂于1398年发动兵变,杀死了李芳硕,夺取了政权,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郑道传在此次政变中被杀。

思想贡献

  1362年考中进士,翌年任忠州司录、典校主簿。1375年遭权臣保守势力的诬陷,过了7年的流放和地方飘泊的生活。1383年恢复官职后,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李朝建立后,郑道传先后担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国家要职,后在王宫内乱中受牵连被杀。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各领域,哲学代表作有《佛氏杂辩》、《心气理篇》等,均收录在《三峰集》(14卷)中。还有《学者指南图》。

  郑道传以朱熹的“万理皆实”为武器,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的“万理皆虚”的宗教迷信说。他认为“太极”是先行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阴阳是从太极中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东西。他的“理气”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理”是“天理之先”,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气”“心”的根据和始源;“气”由“理”派生,“心”亦由“理”禀生。他的专著《佛氏杂辩》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佛教进行全面批判的著作,发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郑道传反对佛教“轮回之说”,提出天地万物由“气”形成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和万物都为“天地之气所生”,“气之凝聚者,为形质,为神气”,“形质”与“神气”紧密相连,一旦形质消灭,神气也不复存在,人死了,精神再不能存在。他还提出事物处于不断发生、发展、消亡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思想,认为“人物之生生而无穷,乃天地之化,运行而不已者也”。这种“生生无穷”,“运行不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质的变化,前进的发展。

  郑道传在认识论上尽管有“知万物之理具于吾心”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但也提出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人们可以借“璇玑”、“玉衡”等仪器和数学“乘除”的计算法来认识和计算的合理观点。

  郑道传的伦理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特别强调“忠孝”思想,又是“性三品”说的提倡者。但是,他作为改革派的政治家,在同佛教大僧侣、权臣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整顿土地制度、抑制世臣大地主和大僧侣的特权、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传闻逸事

  郑道传跟随太祖到了东北方驻军的地区,当时太祖李成桂还是高丽的将军,看见李成桂的军队军容齐整,对李成桂说:“这么强大的军队,什么事情不能实现呢?”太祖问他什么意思,郑道传只说自己是乱说的。后来在东南方讨伐倭寇,营地门前有老松一株,郑道传请求在老松上题诗,诗云:苍茫岁月一株松,生长靑山几万重。 好在他年相见否?人间俯仰便陈踪。他对太祖说:“既然知道了天命所指,为什么不快点行动呢?”

  李成桂驻守在外,时常惹人诽谤,有一次李成桂担心自己被国王杀害,想要东归躲避,将要走时,郑道传进谏说:“公是国家百姓的依靠啊,怎么能够轻易就离开呢?不如留下来继续辅佐王室,提拔贤才,打压进谗言者,来稳固朝纲,那么谗言就自己消失了啊,如果将军这个时候走,谗言就会更加多,那么将军就会遭遇不测啊。”

  郑道传是王世子李芳硕的党羽,也是李芳远最大的政敌。李芳远下令诛杀郑道传,郑道传于是逃走到闵富的家里,后来有人说郑道传逃到了闵家,于是李芳远就让武士捉拿郑道传。郑道传趴在地上,拿着剑指着李芳远说:“如果你能放我一条命,我就用我全力辅佐你。”李芳远说:“你既然先前在高丽为官就背叛了高丽王朝,现在又想背叛我们李氏吗?”于是诛杀了郑道传和他儿子。

猜你喜欢

  • 张迥

    唐末人。少年苦吟。工诗,曾以诗谒齐己。

  • 高明

    高明(约1305~约1371)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 朱广川

    朱广川,字松溪,嘉兴人。乾隆己酉举人,官邵武同知。有《政和堂遗稿》。

  • 天峤游人

    失姓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尝游麻姑山,题诗1首,自称天峤游人。《全唐诗》存之。事见《云溪友议》卷上。

  • 王嘉谟

    王嘉谟,字伯俞,号弘岳,顺天(今北京市)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迁礼科给事中,累官布政史,官至四川参政,有《蓟丘集》。

  • 刘济

    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 秦韬玉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 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 朱廷佐

    字幼陶,诸生。

  • 陈沆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