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诗词古文>甄后生平

甄后生平介绍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黄初二年(221)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查看甄后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闺中博士

  文昭皇后于183年1月26日(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出生,中山无极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汉太保甄邯的后代。甄邯的岳父博山侯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为四朝辅政大臣,德行高洁,通晓经学,位极人臣,被太皇太后王政君、汉成帝和汉哀帝所尊崇,后来以天下名儒的身份被任命为汉平帝刘衎的老师。甄邯和族中子弟因此入朝为官,因为材能而得到权臣王莽的倚重。甄丰由地方官员擢升为皇宫内侍大臣,而后更是官至大司空,爵受广阳侯、广新公;甄邯官拜大司马,爵受承阳侯、承新公,而后又出任大汉太保,执掌天下兵权;甄丰的儿子甄寻任侍中、京兆尹;甄心为光禄勋,有“四甄”之称,成为朝中新贵,威震朝野,无极甄氏也从此一跃成为中山国内的豪强望族,世代袭二千石俸禄的郡守级官职。甄氏的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母亲张氏是常山人,生有三子五女,长男甄豫早逝,次男甄俨年少举孝廉为郎,被辟为大将军椽,担任曲梁令,三男甄尧也举孝廉;甄氏另有四位姐姐,分别名姜、脱、道、荣。甄氏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里人都放佛看到有人把玉衣盖在她身上,大家对此都很奇怪。甄氏三岁的时候,父亲甄逸去世,年幼的甄氏因为思慕父亲哭的非常伤心,这样的早慧使家内和周围的人更加感到她有别于众了。之后相士刘良为甄氏以及甄逸其他子女看相,刘良指着甄氏说:“这个女孩将来贵不可言。”甄氏从小到大,都不好戏弄。八岁时,院子外有骑着马耍杂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几个姐姐都上阁楼观看,只有她不去,几个姐姐奇怪而责问她,甄氏便回答说:“这难道是女孩子看的吗?”甄氏九岁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博闻强识,只要看过的篇目就能够立刻领悟,还多次用她哥哥的笔砚写字,哥哥笑她说:“女人应该学习女工。读书学习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还想做女博士(官名)吗?”甄氏回答道:“古时候贤德的女子,都要学习前人成败的经验,以此来警示自己的。不读书,用什么来借鉴呢?”

  救济乡里

  汉末天下大乱,灾荒连年,百姓们为糊口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当时甄家有大量的谷物储备,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甄氏当时才十几岁,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母亲说:“乱世求宝,并非善策,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就是所谓的因财丧身。现在众多百姓都在饥饿之中,不如将家里的谷物开仓赈济四方乡邻,这才算是一种惠及众人的德行。”全家人都认为她说得有道理,于是将家中的粮食全部无偿分发给邻里乡亲。

  甄氏十四岁时,二哥甄俨去世,甄氏非常悲伤,对待寡嫂态度敬爱谦和,时时处处帮助她打理家事,还尽心照顾甄俨留下来的孩子,及其疼爱。甄氏的母亲性格严厉,常常用严格的规矩要求儿媳妇,甄氏几次劝母亲:“二哥不幸早终,二嫂年纪轻轻就守寡,还要照顾留下的孩子,虽然她是儿媳妇,但应该爱护她像自己的女儿。”母亲听了甄氏的话感动得流泪,之后便让甄氏与二嫂时常走动,起居都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

  建安年间,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为妻,建安三年(199年),袁绍打败公孙瓒,任命甄氏的丈夫袁熙为幽州刺史,甄氏则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

  再嫁称贤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甄氏被曹操之子曹丕所纳。当时有一说法:曹操攻下邺,曹丕先进袁府,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脸上很脏,躲在刘夫人身后哭泣,曹丕问她是谁,刘夫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后曹丕帮她把发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面庞,发现她姿色绝伦。之后,刘夫人对甄氏说:”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于是曹丕便纳甄氏,十分宠爱。还有一说:刘夫人和甄氏共坐大堂上。曹丕进入袁府中,见到刘夫人和甄氏,甄氏因为害怕,把头伏在刘夫人膝上,刘夫人让人把自己手绑起来。曹丕问:“刘夫人为什么要这样?让你的儿媳妇把头抬起来。”刘夫人捧起甄氏,让她抬起头来,曹丕看见她美貌非凡,便心悦于她。曹操听闻了曹丕的心思,就为他迎娶了甄氏。 甄氏嫁给曹丕后,独得宠爱,擅室数年,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东乡公主)。

  甄氏对曹丕妾侍中有宠的劝勉她们努力上进,对无宠的也安慰开导,并常常在闲宴上劝曹丕说:”古时黄帝子孙繁盛,是因为妻妾多的缘故。所以夫君也应该多纳贤淑美好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曹丕听了心中很嘉许。之后曹丕要驱逐任氏,甄氏请求曹丕说:“任氏是乡党名族,不论品德、美色,我都比不上,为什么要遣走她?”曹丕说:”任氏性子急躁,不温柔,之前她怨恨我不是一次了,所以遣她。“甄氏哭着坚持请求说:“我受你的敬重之恩,所有人都知道,肯定会猜测任氏被驱逐,是因为我的缘故。往上公婆会说我自私,往下则会受到专宠之罪,希望你能重新考虑!”曹丕不听,还是坚持遣走了任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的爱子曹冲去世,曹操追赠其为骑都尉,并聘甄氏家族中的亡女为妃,与曹冲冥婚合葬,过继曹据之子曹琮为后。

  擅室数岁

  建安十六年(211年)七月,曹操西征,随行的卞夫人途中生病留在孟津,曹丕和甄氏留守于邺城。当时卞夫人身体抱恙,甄氏不能及时照顾问候,急得寝食难安,时常偷偷哭泣。身边下人告诉她说卞夫人病好了,甄氏仍然不信,说:“夫人在家,老毛病常犯,每次都得很久痊愈,这次怎么好的这么快?你们一定是想要安慰我。”所以更加忧心。之后得卞夫人回信,说身体已经恢复,甄氏才放心起来。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大军回邺,甄氏去迎接,看到卞夫人时悲喜交加,周围的人看了都感动不已。卞夫人见甄氏这么关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泪,还说:“儿媳妇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以前那样反复难愈吗?我只是有点不舒服,小病而已,十几天就好了。你看看我的气色很好呢。”然后叹道:“真是孝顺的媳妇啊!”

  汉魏时期,主妇在宴会出拜是待客习俗。曹丕为世子时,就曾经宴请诸位文学属官,命夫人甄氏出拜,当时同坐的有吴质和刘桢,其他宾客都对甄氏低头行礼,只有刘桢不拜,反而平视甄氏,曹操听说后,严厉地处罚了刘桢,刚开始将他判决为死刑,后来免去死刑发配为苦役磨石,吴质也受到牵连被贬为朝歌长,后来又迁为元城令。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东征孙权,卞夫人、曹丕及曹叡、东乡公主都跟随,当时甄氏因为生病所以留在邺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九月,大军返回邺城,卞夫人的左右侍婢们看到甄氏容颜更胜以往,便奇怪地问她:“夫人您跟两个孩子分别那么久,难道不想念他们,反而脸色这么好,为什么呢?”甄氏笑着回答:“曹叡和东乡公主他们跟随卞夫人照顾,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死亡之谜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封曹叡为武德侯。六月率军南征,甄氏留驻在邺城。十月,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禅位以后,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为妃嫔,另有郭贵嫔和李、阴两位贵人同时得到宠爱,甄氏日益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遣使者将甄氏赐死,葬在邺城。《三国志》记载,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宠。文帝问周宣说:“我梦见宫殿上两片瓦掉下来,化为双鸳鸯。这是什么征兆呢?”周宣说:“后宫恐怕会有人暴死。”曹丕说:“我是说着骗你的。”周宣说:“做梦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形之于言,便可以占卜凶吉。”话还未说完,黄门令来报告说,后宫中有人彼此残杀。过了不久,曹丕又问周宣:“我昨天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周宣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位贵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已派人赐给甄夫人赐死的诏书,听了周宣的话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去追赶使者,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魏略》记载,郭贵嫔进谗谮害甄氏,甄氏死之前将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位妃子李氏。等到曹叡继位,数次向太后询问母亲死状,太后因此忧惧暴崩,这时李氏才向明帝说明甄氏是被郭氏构陷而死,明帝哀痛不已,使人也被发覆面的殡葬了郭太后。

  《汉晋春秋》以及《资治通鉴》记载,甄氏是因为郭氏受宠而死,死后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的灵魂无处申冤。明帝继位后,心中忿恨,数次哭泣着向太后追问母亲死状,郭太后说:”你母亲是先帝所杀,为什么责问我?应该去怪罪你的父亲。况且你作为人子,怎么能因为亲生母亲杀害后母呢?”明帝听了暴怒不已,于是逼杀郭太后,死相惨状。

  《魏书》记载,黄初元年(221年),曹丕登基为帝,大臣请奏立甄氏为皇后,曹丕发布策后的诏书,甄氏却上表说:“我听说先前朝代之所以兴旺,能够使国祚延绵,没有不是因为后妃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对其人选慎重选择,以兴内宫的教化。陛下初登皇位,实在应该选择贤良淑德的人统理后宫。妾自省愚陋,不能够担此重任,又加上已经生病很久,敢守微志。”立后的玺书下了三次,甄氏辞让了三次,言辞十分恳切。当时正值盛暑,皇帝希望等到秋凉时再迎后。后来甄氏病重,六月丁卯,在邺城去世。皇帝哀痛嗟叹不已,追赠皇后玺绶。

  然而,魏书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史家所认同。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魏书的编篡者们写史时使用春秋笔法掩盖真相。文帝不立甄氏为皇后,反而杀害她,《魏书》的编篡者及当权者如果认为这是大恶事,则应该隐去不写,如果认为这是小恶事,则不应该假为之辞,用虚假的语言粉饰太平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之前史书中从没有见过的。推此而言,魏书中所称卞后和甄后的良善言行,都难以实论,陈寿将他们删落,是应当的。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资治通鉴》里说,丁卯,夫人甄氏卒。当初曹操攻入邺城,文帝见袁熙的妻子中山甄氏貌美而心悦于她,曹操便为文帝聘为妻,生有儿子曹叡。等到文帝即位,安平郭贵嫔得宠,甄夫人留在邺城不得见,失意而有怨言。郭贵嫔谮于文帝,文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死甄夫人。胡三省说:等到明帝即位,郭太后因为忧惧而死。可是,黄初二年甄氏被赐死时,曹叡已经十七岁了,难道能不知道他母亲死时的情况,还要等旁人说吗?《魏略》《汉晋春秋》中记载,郭贵嫔进谮于曹丕导致甄氏被赐死,曹叡继位后逼杀郭太后。何焯又说:但她死后依然受宗亲之礼,互相矛盾,因此陈寿才不取其说。可是陈寿没有考虑到明悼毛皇后被赐死后,她的家人同样被加官进爵,族人也还是根据礼法升迁了,并且赐给他们官职,因此曹氏之人的心思实在酷虐变诈,不能够想当然的按照常理推测。卢弼又评论道: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在建安十六年,平定邺城在建安九年,《资治通鉴》中所表述有误,是因为延续了《世说新语》的用词。

  《三国志集解》中论道,甄后之死,是由于郭贵嫔进谮于文帝,《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中说“遣使赐死“,因此用“卒”,不用“崩”来描写。其他皇后去世都用”崩”,明悼毛皇后被赐死,也用”卒“,因此《魏书》的记载不可信。甄后的死因,史书中只说“后失意,有怨言“,但是参照前后情势,还有如下几个原因,仅以此佐证。根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攻下邺城,想要召见甄氏,但是身边人都说曹丕已捷足先登,曹操有”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样的话,曹丕之后久不被立为太子,可能正是由于此。《郭后传》中说”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等到曹丕后来登上皇位,因为此事而迁怒于甄氏,宠幸郭贵嫔;另外,明帝死于三十六岁,关于怀疑他是袁氏遗留的骨肉并不是空穴来风,文帝杀掉母亲留下儿子,以此灭口。《三国志》中注引《魏末传》文帝与曹叡关于子母鹿的对话,很值得玩味。

  总的来说,这件宫闱隐秘之事的真相隐藏在诸多谜团中难以窥破,魏朝开国之初居然容不下一个妇人,这其中牵扯的事情实在离奇不已,读史的人不能不推寻原因。

  身后之事

  黄初七年(226),甄氏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即位,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

  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奏请,于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节以三牲之礼到甄后陵墓祭祀,又专门为她修建寝庙。

  太和元年四月,明帝下诏在洛阳营建祖庙,施工中从地下挖出一块玉玺。此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刻有“天子羡思慈亲”六个字。明帝持玺而动情,因而备下牲礼到宗庙祭告。此后明帝又多次梦见母亲,益发增加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对诸舅氏按亲疏排出顺序,分别予以任用,赏赐累计达到万两之巨,又擢升甄像为虎贲中郎将。

  太和元年(227)三月,曹叡以中山国魏昌县之安城乡一千户追封甄后的父亲甄逸,谥号安城乡敬侯,其孙甄像承袭爵位。

  太和四年(230),甄后的母亲敬候夫人张氏病故,太常韩暨上奏说:天子不应当为外祖母服丧。尚书上奏说:“汉代没有为外祖父母制定的礼法。”尚书赵咨等启奏说:“吊唁敬候夫人,需要张帷幕在端门外左边。群臣如上朝一样站位,皇帝带黑介帻和进贤冠,哭十五声。”明帝又数次下诏询问大臣旧礼是怎样的,散骑常侍缪袭以东汉和熹邓太后的父亲新野君以及光武帝刘秀的舅舅恭侯樊宏为例。明帝同意说:“应当依据周礼。”于是明帝披麻戴孝亲自参加了外祖母的葬礼,朝中文武百官全部陪同致祭送葬。同年十一月,明帝感到母亲甄后陵墓的地势过于低矮,便委派甄像以兼职太尉的身份,持皇帝节杖到邺城,祭告土神,改葬甄皇后于朝阳陵。甄像完成使命返朝后,升为散骑常侍。

  青龙二年(234)春天,明帝下诏追谥甄后之兄甄俨为安城乡穆侯。夏天,东吴军队进犯扬州,明帝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持旌节代他督师出征。战后,又再任命甄像为射声校尉。青龙三年(235)甄像去世,追赠卫将军,改封魏昌县,谥号为魏昌县贞侯。儿子甄畅继承其爵位。又封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韡、甄艳皆为列侯。

  景初元年(237)夏,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议定七座宗庙的排列顺序,分别祭祀列祖列宗。冬季,他们又奏请明帝说:现在皇上为文昭皇后修建了寝庙,这正如同周人所建的姜嫄神庙一般。但皇上却没有明确发布诏令,宣布文昭皇后的寝庙永远享受祭祀和保护,这样如果论起甄皇后的功绩和报答生母仁德,皇上您在历史上可是要留下遗憾的。后人不能完全体察到您的一片忠孝之心啊!臣等奏请皇上恩准,文昭皇后的寝庙应该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和祖宗神庙享受同等的待遇,并由朝廷颁布万世不毁的法令,以弘扬文昭皇后圣明贤德的遗风。”明帝完全赞同这项奏请,于是下诏,宣布文昭皇后的寝庙和另外七座宗庙享受同等祭祀礼仪,并将此规定铭刻于金鼎,藏之于金柜,以传示子孙后代。

  明帝对他的舅族格外怀念。甄畅此时年纪尚小,到景初末年(239),明帝便任命他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官职,还特意为他修了一座豪华气派的大宅第。落成之日,明帝亲自前往验看,并传令在府第后园为母亲甄氏建起一座观庙,这个里巷取名为渭阳里,意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渭阳“出自《诗经·秦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晋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

  正始四年(244)春正月,皇帝曹芳加元服,赏赐群臣。四月,立皇后甄氏,大赦天下。怀甄皇后,是文昭皇后哥哥甄俨的孙女。

轶事典故

  魏氏春秋

  袁绍被打败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纳甄氏为妻,孔融写信嘲笑曹操说:“武王伐纣,将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因为知道孔融学识渊博,以为是书中没有看过的典故,后来见到他,就询问这件事,孔融回答道:“用现在的事来看,自然就明白了!”  

  世说新语

  魏文昭甄皇后贤惠而美貌,起先是袁熙的妻子,甚为得宠。曹公攻打进邺城后,便令人召见甄氏,左右的人都禀告说:“五官中郎将曹丕已经去了。”曹操说:“今年攻打邺城正是为了她。”  

  甄后出拜

  曹丕为太子时,曾经请诸位文学椽(属官名)宴饮,宾客尽欢,曹丕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客人都低头伏在地上,唯有刘桢不拜,反而平视甄夫人,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便惩罚了刘桢,减去他的死刑发配去做劳力磨石。蒙求中也有“甄后出拜,刘桢平视”的典故。

  灵蛇髻

  魏宫庭院中有一条绿色的蛇,嘴里不断吐出红珠,像梧子一样大,却从不伤人,每次想伤害这条蛇的时候它就会消失不见。只有每天甄后梳妆时,这条蛇才盘结成如同髻一般的形状出现于她面前,甄后觉得非常奇怪,因此效仿这条蛇盘结的形状梳髻,巧夺天工,所以甄后的发髻样式每天都翻新不同,这种发髻被叫做灵蛇髻,其他宫人纷纷效仿,却不得甄后一二分美丽。

  邺中妇人

  窦建德曾经发掘邺城中一座古墓,墓中没有别的物品,打开棺材后其中躺有一个妇人,颜色如同活人一样,姿容艳丽,年纪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穿的衣物也并非现世的形制,没过多久似乎有了气息,窦建德于是将妇人收入军中,三天之后醒来,说:“我是魏文帝的宫人,随甄皇后在邺城,死了之后葬在这里,命中应当再生,但是没有亲属可以申诉,于是在一直待在墓中,不知道如今的年月。”又说甄后被害的前因后果,都了了分明。窦建德非常宠爱她,后来窦建德被太宗所灭,太宗想要纳她,她辞说:“妾在黄壤中幽闭已经有三百年了,若是没有窦公,怎么能再重见天日,现在他死了,我也没法独活。”于是含恨而死,太宗为此感到伤心。

  宓妃留枕

  唐代李善注引《汉书音义》:宓妃,是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中成为洛水之神。《昭明文选》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进谗而赐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说完,就消失不见了,遣人送来一颗宝珠,东阿王悲喜不能自胜。李商隐在《无题》中借此典故咏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朝阳后陵

  文献记载

  文昭皇后甄氏在史书中即富有传奇色彩、美貌倾城,知书达理。三国时北有甄姬,南有二乔,可见三人在三国鼎立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太和四年十一月,其子明帝曹叡派甄氏的侄子甄像持节到甄氏墓前“昭告后土”,十二月迁葬朝阳陵, 掘地得玉玺,上刻“天子羡思慈亲”。此外,邺城还有祭祀甄氏的文昭庙。

  史料中还记载了一则有关朝阳陵的诡异盗墓事件。这则故事记载于《神异录》中,讲的是隋末起义军将领窦建德盗墓时遇到的一桩奇事。大业七年炀帝征兵讨伐高丽(今朝鲜),窦建德拒绝东征,遂率乡人起事。此事即《新唐书》中所述的“招亡兵及民无产者数百,使安祖率之,入高鸡为盗。”窦建德起事后,在没有资助、粮食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义军的日常开销,仿效曹操盗墓掘宝。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竟然盗到了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甄皇后的宫女墓。开棺后发现里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年轻女子,穿着的衣物和陪葬品都显示出这女子不是当今人。怪的是,窦建德将她带回军中调养了一番,三天后就能说话了,她自称是曹丕皇后的宫女,对于甄皇后生前的事都能问对自如,窦建德收做了房妾,对她十分宠爱。后来李世民听说了这件事,要收她做后宫妃子。她决不依从,表示是窦建德救了她的命,她才有了今天,这份再生之恩不能忘记。后来郁郁不乐,含恨而死,李世民听说后,为她可惜。

  唐代《通典·州郡典·邺郡》记载,邺城建有魏武帝,魏文帝,文昭甄后三陵台。北魏,北齐都以邺城为国都。《晋史》说:“石勒与诸位将军商议,想要攻打邺城占领为国都,张宾进言说:‘三台险固,恐怕不好攻打。’于是石勒便进据襄国。”

  据《临漳县志》注引《隶续》,北宋哲宗绍圣年间,邺城附近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了一件镌刻有“文昭皇后识坐版函”八字的文物。版函是古代一种用来盛放诗文或信件的木制盒子,这只版函应当是曹叡追尊其母,改葬时置于陵庙之中的随葬品。晚清时,嘉兴太守林衡的父亲任官时经过临漳,请人将函盖上的八个隶字临摹下来,遂传于世。

  甄妃墓

  现存甄妃墓位于河南与河北交界的灵芝村,从安阳沿平原路向行,到六寺向西拐入灵安路,穿过安阳县柏庄镇政府所在地辛店集,就是甄妃墓所在地灵芝村。甄妃墓原封土很大,上世纪大跃进时,平整土地,村民取土导致封土面积、高度不断减小,最终形成现在的模样,封土仅存高两米有余,墓室应为穹庐顶砖室,如今墓冢周围还散落很多碎砖,该墓在2009年进行过考古发掘。残余封土上有通向墓室地洞一,但此洞不到半米的深处即被掩埋堵死。封土坑后有清代所建房屋,为当地人祭奠甄妃所用,历史学者徐作生先生20年前曾到甄妃墓实地考察,看到墓前的蒿草长得比人还高,周围残瓦和石柱础遍地皆是,墓上封土已削去大半,露出一个大窟窿,里面残砖交错,砖上满是青苔。

  但是如今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根据乾隆版《彰德府志》记载,魏武帝陵与甄皇后朝阳陵同在灵芝村,因此,随着与朝阳陵相距不过十公里的曹操高陵被发现,现朝阳陵已随之成为了当地一处小有名气的名胜古迹,灵芝村村民为其修缮整顿门楼。

  不过,近来也有学者认为,灵芝村的甄妃墓位于漳河的中下游,地下水位偏高,而且容易受到洪涝灾害侵蚀,应该是“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中提到的“初陵”。对于朝阳陵的确切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才能够定论。

猜你喜欢

  • 卢殷

    卢殷(746年-810年11月)唐朝诗人,范阳人。元和五年十月,以故登封县尉,卒登封,年六十五。擅长写诗,全唐诗录存他所作诗十三首。自少至老,诗可录传者,在纸凡千余篇。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歌。与孟简、孟郊、冯宿为好朋友。

  • 张裔达

    张裔达,字伯淇。番禺人。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举人。绍武时官礼部主事。事见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卷四。

  • 赵元镇

    ( 1085—1147)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未几,拜右相。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

  • 陆诜

    陆诜(1012年~1070年),字介夫,余杭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初任北京(今河北大名)签书判官。庆历七年(1047年),王则领导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军民起义,陆诜奉命镇压,以功升集贤校理、通判秦州(今天水市)。历任陕西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知桂州(今桂林市)。

  • 曾允元

    曾允元字舜卿,号鸥江,元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详。曾允元,宋代词人,名作《水龙吟》流传很广;《词综》卷二八谓其字舜卿,疑将曾揆之字误作允元之字。《元草堂诗馀》卷中入选其词4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 王元

    生卒年不详。字文元,桂州(今广西桂林)人。隐居不仕,与翁宏、廖融、李韶等友善。后入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著录《拟皎然十九字》一卷,其中称此书为“正字王元撰”,盖为二人。王元工诗,所作《登祝融峰》、《赠廖融》二诗,俱为人所称。后终于长沙。事迹见《十国春秋》卷七五、《诗话总龟》前集卷一〇。《全唐诗》存诗5首、断句1联。《全唐诗外编》补句2联,其中一联又作廖凝诗。

  •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游次公

    游次公,字子明,号西池,又号寒岩,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理学家游酢侄孙,礼部侍郎游操之子。乾道末,为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又曾为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议郎通判汀州。著有《倡酬诗卷》,存词五首。

  • 赵桓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大观五年(1111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26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

  • 叶萼

    叶萼,字韡夫,号浮谷。归善(今惠州)人。明神宗万历二年(一五七四)贡生,选严州教谕。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