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诗词古文>刘辰翁生平

刘辰翁生平介绍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查看刘辰翁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刘辰翁生前著述甚丰,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愤权□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于宗邦沦覆之后,□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这是对刘辰翁为人和词作的思想内容的正确评价。《历代诗余》引张孟洁的话说:"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大德元年(元成宗年号,公元1297年)。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按:指陶渊明)只书甲子之意。"在刘辰翁的词中,凡属书甲子的词,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感怀时事、追念故国的作品。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这些感怀时事的爱国词。还在南宋亡国之前,他的某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六州歌头〕一阕,题为《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这首词是就恭帝德□元年(1275)贾似道丧师败绩之事,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对□臣误国表示了极度的痛恨。尽管国事已不可收拾,他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如〔念奴娇〕写道:"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但他更多的爱国词则是写于宋亡之后,结合自己"乱后飘零独在"(〔临江仙〕)的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作于德□二年(1276)暮春的〔兰陵王〕《丙子送春》即是沉痛悼惜当年二月临安陷落,宗社沦亡的佳作。此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用"春去"暗喻南宋的灭亡。清人陈廷焯指出,此词"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白雨斋词话》)。由于写得字字血泪,沉痛感人,这首词常被后人视为刘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致厉鹗论词绝句有"送春苦调刘须溪"之句(《樊榭山房集》卷十二)。

  刘辰翁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他在许多词中反复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写伤春、送春,追和刘过的〔唐多令〕《重过武昌》至七首之多,这些都不是伤春悲秋的滥调,而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国故土的愁怀。如〔永遇乐〕词,小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词中写李清照怀念"宣和旧日",但尚及"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而他所面临的却是"江南无路"、"春事谁主"的亡国之境了。因而此词较之李清照词,的确"悲苦过之"。又如题作《春感》的〔柳梢青〕,通过对故都美丽风光的追恋和对眼前"笛里番腔,街头戏鼓"的憎恶,表达了与〔永遇乐〕、〔兰陵王〕等一致的情感。

  刘辰翁词不同于其他南宋遗民的一味掩抑低徊、凄凄切切,而是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辈为高,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于隐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挚自然,流畅生动,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词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如〔霜天晓角〕中的"老来无复味,老来无复泪",〔莺啼序〕中的"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忆秦娥〕中的"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等等。所以况周颐说:"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蕙风词话》)

  刘辰翁的诗文则"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四库全书总目》)。酬贺之诗,连篇累牍,显得冗长浅薄。个别篇章如《春晴》写"江柳长天草色齐,新晴何物不芳菲;无因化作千蝴蝶,西蜀东吴款款归",稍具情韵,兼含寄托。他在《陈生诗序》中曾认为诗歌题材原很广泛,触景感怀,无不可以成吟,又指出"有能率意自道,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随事纪实,是称名家"(《须溪集》),但自己却没能做到。他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10种之多。评点王维、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时有中肯之处。但他喜欢标新立异,常常失之尖刻和琐屑。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对同时代人汪元量的诗作,亦有批点评选。

  有《须溪集》 100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所录记、序、杂考、诗、词等作,厘为10卷。仍以《须溪集》为名。其8卷、9卷、10卷收词,约 350来首。有《豫章丛书》本。朱孝臧《□村丛书》有《须溪词》1卷,补遗1卷。

介绍

刘辰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景定元年(1260)至临安,补太学生。理宗景定三年(1262)廷试对策,因触忤权□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由是得鲠直之名。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度宗咸淳元年(1265)曾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德□元年(1275)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十月又授太学博士,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以后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生平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猜你喜欢

  • 顾众

    顾众(274年—346年),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晋名臣,东吴偏将军顾悌之孙、西晋安东军司顾荣的族弟。顾众出身江南豪族,历官参军、从事郎中、义兴太守、封鄱阳县伯,拜丹杨尹,累迁尚书仆射。苏峻之乱时,他领导东方义军抵抗苏峻叛军的进攻。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光禄大夫,谥号“靖”。

  • 朱真静

    朱真静(?~一二四三),字复常,自号雪崖,临安(今属浙江)人。洞霄宫道士。理宗淳祐三年趺坐而化。赐号妙行先生。事见《洞霄图志》卷五。今录诗五首。

  • 方祖荫

    方祖荫,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安徽。之前担任新竹知县期间颇有治绩的方祖荫于1891年(光绪17年)接替吴本杰,于台湾以通判身分超格代理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建省前之台湾县区域)。1895年,台湾遭中国清朝割让予日本,台湾士绅筹组台湾民主国,他则担任基隆厅同知,调兵抵抗日军。不过因为广勇溃散,他退入台北。之后,则不知所踪。

  • 张岳

    ( 1492—1552)福建惠安人,字维乔,号净峰。自幼好学,立志为大儒。正德十一年进士。授行人。与陈琛、林希元闭户读书,时称泉州三狂。累官为副都御史总督两广。擒获活动达三十年之李金、倪仲亮等。又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镇压蜡尔山苗民龙许保起事。学宗程朱,攻击王阳明良知之说。有《小山类稿》。

  • 周晞稷

    广德人,字希稷。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知昆山县,政平讼简,民为感悦。有《清閟集》。

  • 刘皂

     刘皂: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贞元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 陈桂森

    陈桂森,字馥堂,乾隆年间进士,候选教谕,为陈以刚远房堂弟,年龄当小于数十岁。未见人物传记及有关记载。

  •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 冯京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 王寂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德三年进士,历仕太原祁县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大定二十六年,因救灾之事蒙冤,被贬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转运使致仕。卒谥文肃。工诗文,诗境清刻镵露,古文博大疏畅,著有《拙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