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源】 见《姓苑》(15,21)。【变】 讹写为顶(91)。【布】 台湾台北(68,261)、大陆(91)等地均有此姓。【人】 鼎革,春秋时楚人(15,21)。鼎澧,宋时兵马知监,死于金难(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榆次及晋中地区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其源不一: ①周氏有鼎革,楚人,疑乃鼎姓之始。②或出自西羌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属国之姓》载有“ (西) 夏使臣鼎利。”
宋代有鼎沣,兵马知监,死于金难。
【源】 见《姓苑》(15,21)。【变】 讹写为顶(91)。【布】 台湾台北(68,261)、大陆(91)等地均有此姓。【人】 鼎革,春秋时楚人(15,21)。鼎澧,宋时兵马知监,死于金难(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榆次及晋中地区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其源不一: ①周氏有鼎革,楚人,疑乃鼎姓之始。②或出自西羌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属国之姓》载有“ (西) 夏使臣鼎利。”
宋代有鼎沣,兵马知监,死于金难。
读音:Zésāng藏族 “姓氏”,今四川之理塘有分布。此“姓” 系理塘县公安局提供。藏俗农历初三出生的人,常取此以为名,而成“泽桑× ×”,遂或依汉族姓名构造习俗,以 “泽桑” 为姓,“×
读音:Lúsīpǔ彝族姓氏。当即龙 (氏) 族,或以族为姓。后或改为单姓“龙”。见 《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读音:Jú【源】 与桔氏不同(91)。原为日本姓。唐贞元末,日本国遣使朝贡,其学子橘免势,愿留肄业,历20余年,使者高阶真人来请免势等俱还,见《唐书·日本传》(7)。【望】长沙(17,418)。【布】
读音:Huīguī【源】 古有豗傀氏,后有豗氏、傀氏、豗傀氏,见《路史》(8,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豗”引 《元和姓纂》云: “古有豗傀氏,后有豗氏、傀氏。” 《姓氏
读音:gàn【源】 ①淦水(即今赣江)在江西境,当以水为氏(17,60)。②汉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归汉后,官拜侍中及车骑将军,后封侯。其后至宋有金贱者,为宋制置使,
读音:Wēnjiā【综】 清正红旗蒙古牲丁德璘之妻为闻佳氏(260)。
读音:Ālàlà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续通志·氏族略》 译作“阿尔拉”。
读音:Pǔchúpǔ彝族姓氏,本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改为单姓 “普”。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普” 而得;又,“普除普”乃彝语“布氏族”之音译,或以其汉意“布”谐 “普” 字而得。见 《中国
读音:Ābǔ《姓氏词典》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收载。其注云: “元有阿卜失哈。明有阿卜·赛亦的。”未详其源。(按: 阿,《姓氏词典》音ē。)
读音:Wūlíngē金代女真族姓氏。乃金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辽代部落名,入金后以部为姓; 或为杨姓所改: “杨沃衍赐姓乌凌阿。”一作“乌陵阿”,姑兼收以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