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
【源】 春秋时越国丞相范蠡归相印后,行止于陶、自谓陶朱公,见《史记·越世家》(21,63)。
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史记·越世家》 云: “范蠡归相印,尽散其家财,以分与知交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陶朱当来自范氏,范蠡其始也。
【源】 春秋时越国丞相范蠡归相印后,行止于陶、自谓陶朱公,见《史记·越世家》(21,63)。
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史记·越世家》 云: “范蠡归相印,尽散其家财,以分与知交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陶朱当来自范氏,范蠡其始也。
读音:hú gǔ kǒu yǐn【综】 北魏时有此姓,后改为侯氏,见《魏书·官氏志》(27,60)。亦作古口引氏、口引氏(27)。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 《魏书·官氏志》 云:
读音:Dǒng【源】 见《广韵》(11,17,21)。 【变】 一作箽(17)。 【人】 箽安国,汉时人,见《前汉书·艺文志》(21,63)。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广韵》 收载;《姓氏词
读音:Yī'nālóu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注引 《魏书·官氏志》 云: “一郍蒌氏,后改为蒌氏。”(按: 郍,即 “那”之异体。一郍蒌,即一那蒌氏,亦即壹那蒌氏,又
读音:dào【源】 ①周官有稻人,掌稼下地者,其后以官为氏(7,15,60,62)。②系自嬴姓。秦伯稻之后(8,17,60)。③汉时琅邪郡有稻国,为侯国,故城在今山东高密西南(11,87),或以国为氏
读音:sī【源】 ①夏王桀蔽于斯观,见《荀子》(21),当为斯氏之祖。②蜀之西南夷种有斯氏,遂以为姓,见《通鉴》胡三省注(17,60,62)。③蒙古族姓(369)。【望】 东阳、渤海(17,21,60
读音:Tǎ’ěr【综】 彝族姓。世居云南永胜(375)。
读音:fēi【源】 相传为帝舜之臣伯益之裔,秦国始祖非子之后,见《风俗通》(1,6,17,60)。一说,非氏即蜚氏,见《路史》(60,62)。一说,即扉氏,见张澍《姓氏五书注》(91)。【望】
读音:Xī’ěrdésǐ【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五家保之妻为西尔得斯氏(260)。
读音:Qiáo【源】 ①本桥姓。汉时太尉桥元六世孙勤,北魏时官平原内史,从孝文帝入关居同州。至后周文帝时命桥氏去木为乔氏,义取高远,见《唐书·世系表》(6,12,15,17,60)。 ②汉时匈奴贵族有
读音:suī【源】 ①睢,宋大夫食邑(故城在今河南睢县),因氏(17,62)。②战国时赵大夫食采于睢邑(同上),因以邑命氏(12,15,62)。【望】 赵郡(17,418)。【布】 四川中江(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