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ān

詹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二是以国号为姓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侯,建立詹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氏。三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名为氏,相沿至今。

詹姓源远流长,春秋时,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一带)、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今河南新郑附近)等地。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两汉时詹姓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晋代永嘉之乱时,詹姓南迁。唐末五代,詹姓子孙亦有渡江南迁者。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广东、福建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湾谋生者。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为多。

詹姓历史人物有詹渊,宋代官吏,进士出身,曾任临江户曹掾。善于断案,清明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语。詹天佑,近代铁路工程学家,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他12岁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及铁路专科。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性地设计出“”字形铁路,震惊世界。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五十四位。


【源】 ①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因以为氏(17,60)。②系自姬姓。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因以为氏,见《姓苑》(7,17,21,60)。③系自芈姓。楚詹尹之后(21)。④蒙古(255)、土家(387)、台湾土著(38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间、渤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人】 詹父,周大夫(9,1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据《路史》 注云: “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氏。”“”指虞舜,即 “尧舜禹” 之舜; “”,古地名。《姓氏词典》 称: “詹墟即今江西乐安。”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②其注引《姓苑》云: “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则此当以封号为氏,系出姬姓。③又称: “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④郑樵则云: “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宋朝为著姓。望出渤海、河间。”亦以邑为氏。

唐代有詹必胜; 明代有詹希原; 近代有詹天佑。

猜你喜欢

  • 读音:qiǔ【源】 或其先主糗粮之官,专管储备,因以为氏(60,62)。【望】 河间(17,418)。【人】 糗宗,汉时嬴长(17,60)。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 读音:yě【源】 ①周时官名有冶氏,掌制兵器,以其世官为氏(7,60,62)。②铸匠曰冶(80)。或以职为氏。③成周之庶之后有冶氏,见《路史》(17)。④春秋时吴王之后有冶氏,见《姓考》(17)。⑤清

  • 芒布

    读音:Mángbù【源】 彝族姓。属古侯什叟家支(375)。

  • 廣吉喇

    读音:Guǎngjílǎ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部名,或以部为氏。或译作“光嘉喇”。参见“光嘉喇”条。

  • 读音:Yǎng养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楚有养邑,食邑者后代以封地为姓。养姓早期活动在河南、湖北一带,后以山阳郡(今山东金乡西北)为郡望。养姓历史人物有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擅长射箭之术,能在百

  • 樓牙

    读音:Lóuyá【综】 ①拉祜族姓。云南金平三区拉祜西(黄苦聪人)之氏族名,汉姓为杨(134)。②哈尼族姓。世居云南金平,汉姓为王(137)。

  • 肯瞿

    读音:Kěnqú【源】 彝族姓。属阿某斯都家支(375)。

  • 如定

    读音:Rúdìng【源】 西夏党项人姓(24,31,95,101)。【人】 如定多多马,西夏主兵马使(31,101)。如定聿捨,西夏派往宋之议事大夫(24,31)。历史上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 先賢

    读音:Xiānxián【源】 汉时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先贤掸降汉,因氏(7,12,60)。先贤掸封归德侯,传封三代(7,21)。历史上匈奴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匈奴单于从兄日逐

  • 读音:Jí汲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其后代有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卫辉),称太子汲,其后代子孙遂姓汲氏。二是春秋时齐宣公的子孙中有受封于汲的,后世子孙称汲氏。汲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