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ān

詹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二是以国号为姓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侯,建立詹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氏。三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名为氏,相沿至今。

詹姓源远流长,春秋时,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一带)、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今河南新郑附近)等地。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两汉时詹姓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晋代永嘉之乱时,詹姓南迁。唐末五代,詹姓子孙亦有渡江南迁者。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广东、福建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湾谋生者。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为多。

詹姓历史人物有詹渊,宋代官吏,进士出身,曾任临江户曹掾。善于断案,清明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语。詹天佑,近代铁路工程学家,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他12岁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及铁路专科。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性地设计出“”字形铁路,震惊世界。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五十四位。


【源】 ①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因以为氏(17,60)。②系自姬姓。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因以为氏,见《姓苑》(7,17,21,60)。③系自芈姓。楚詹尹之后(21)。④蒙古(255)、土家(387)、台湾土著(38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间、渤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人】 詹父,周大夫(9,1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据《路史》 注云: “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氏。”“”指虞舜,即 “尧舜禹” 之舜; “”,古地名。《姓氏词典》 称: “詹墟即今江西乐安。”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②其注引《姓苑》云: “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则此当以封号为氏,系出姬姓。③又称: “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④郑樵则云: “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宋朝为著姓。望出渤海、河间。”亦以邑为氏。

唐代有詹必胜; 明代有詹希原; 近代有詹天佑。

猜你喜欢

  • 阿塔力吉歹

    读音:Ātǎlìjí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按:《续通志·氏族略》认为 《辍耕录》之“阿塔力吉歹、阿塔(塔,又作“达”)里吉歹、

  • 读音:zǐ【源】 ①相传商始祖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7,12)。传说契之母简狄因吞玄鸟蛋而生契,故谓子氏(7,11,21)。②汤有天下,微子(纣王之兄,名启)基宋,世为子姓,或以为氏(12

  • 喀喇

    读音:Kālǎ【源】 ①元时蒙古人姓,见《续通志·氏族略》(24)。似即康里之异译。②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锡伯哩城(一作西巴里城)(23,63,180,260)。源出元时凯烈氏,以部为氏(23)。【变】

  • 读音:Zhài【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一说与寨氏同(9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晋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 《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 亞爾兹

    读音:Yàěrzī【综】 达斡尔族姓(莫昆名)。属敖沃勒哈拉,汉姓为杨、阎(189)。达斡尔族姓氏。出自敖拉哈拉,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杨”、“阎”而为单姓。《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有载,

  • 读音:hòu【源】 系自姬姓。厚瘠为春秋时鲁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后,食采于厚(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称厚成叔,以邑为氏(4,7,17,60)。【变】 后改为郈,亦作后(7,11,17,60)。【望】 东鲁

  • 读音:lún故登封县西南有轮氏城,汉置轮氏县。(见《路史》)以地为姓。

  • 读音:Lóu【音】 见《姓氏急就篇》(11)、《姓苑》(9)。【望】齐郡(17,418)。《姓氏词典》 引 《姓解》收载,未详其源。

  • 芒格努

    读音:Mánggénǔ【综】 清驻防杭州蒙古镶白旗有芒格努氏(256)。

  • 投壶

    读音:tóu hú晋中行穆子相投壶,因以氏焉。(见《风俗通》)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风俗通》 注云: “晋中行穆子相投壶。因以为氏。”《姓氏词典》 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