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ǒu

【源】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一为苟,见《国语》(6,7,9,12,17)。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为氏,见《路史》(17)。④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族而称苟氏(11,21)。⑤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11,12,60)。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说(26)。⑥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60,70)。此为氐人之姓(242)。⑦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句氏加草为苟氏(11,60)。⑧后晋高祖名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齐东野语》(17,21,60)。⑨羌族哭吾己氏(房名),汉姓为苟(194)。⑩畬(244)、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河南、河内、西河(17,21,60,418),山西(261)。【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四川、山东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苟姓人口75%。【人】苟变,春秋时卫人(21)。苟晞,晋时河内山阳人,累官阳平太守,拜尚书右丞(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畲族、羌族、仡佬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国语》 云: “黄帝之后有苟实、苟参。” 或以名字为氏,为苟氏之先 (按:或谓苟参为汉人,可能与 “黄帝之后” 同名字)。②《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舜后亦有苟氏。” 则此当系出妫姓。③郑樵又云: “或言以河内多苟杞,因以为氏。”《姓氏考略》 亦注: “苟,草名,河内多杞,所居饶之,因以为氏。” ④郑樵又云: “ (后魏)若干氏改为苟氏。”⑤ 《姓氏考略》注云: “句氏避宋高宗讳,加艹为苟。”⑥《姓氏考略》据《齐东野语》注云:“后晋高祖名敬塘,析敬字为文氏、苟氏。望出河南、河内、河西。” ⑦或出自羌族“哭吾已” 氏“哭吾已”本房名,或以代姓。羌语 “哭” 乃汉意之“”,或据其汉意谐狗音而以 “”为单姓。⑧畲族之苟,或谓槃瓠之后。谢肇淛 《五杂俎》 载: “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相传槃瓠种也,有苟、雷、兰等五姓。”

汉代有苟谏,上党太守; 晋代有苟晞; 宋人有苟师颜、苟铎,并滁州人; 又有苟毅,易州人; 又有苟全,夔州人; 元代有苟宗道,保定人,名儒。

猜你喜欢

  • 悅力

    读音:Yuèlì【综】 代北复姓,后改为悦氏(7,21,27,60)。北魏太宗神瑞元年遣谒者悦力延抚慰蠕蠕(6,12,27)。

  • 咩迷

    读音:Miémí【源】 西夏人姓(31,24)。【变】 亦作〔密密〕(24,101)、咩铭(101)。【人】 西夏国主德明之妃为咩迷氏,一作密密氏(31,101)。咩迷乞遇,西夏臣(24,40)。《姓

  • 统万

    读音:tǒng wàn代北人姓,后改为万氏。(见《魏书·官氏志》)

  • 蘇農

    读音:Sū'nóng【源】 西羌人姓(6,9,11,12,60)。亦见《姓苑》(17)。【人】 苏农泥孰,唐贞观年间任左屯卫大将军、谷州刺史(6,12)。苏农金山,唐时西蕃酋,沙陀人,神龙年间任右骁卫

  • 疆梁

    读音:Qiángliáng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据 《世本》 注云: “卫将军文子生慎子会生强梁,因氏焉。”② 《姓氏考略》 注云: 《潜夫论·姓氏志》

  • 涓蜀

    读音:Juānshǔ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有载,其注“涓浊”云: “ 《荀子·解蔽》 作 ‘涓蜀’。”详见“涓浊” 条。

  • 伊爾庫勒

    读音:Yīěrkùlè【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五派,出诺罗、虎尔哈、迺明村、宁古塔、吉林乌喇等地(23,63,180,260)。【变】 清正红旗蒙古领催笔力克图之妻为依拉库勒氏,正白旗满洲护军永福之妻

  • 太豆

    读音:Tàidòu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泰豆”云: “《集仙传》 ‘黄帝时邑夷后裔,造父师之。’ 亦作 ‘太豆’。”

  • 管宋

    读音:Guǎnsòng【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中课寨(160)。

  • 读音:Jiāo【源】①古有胶侯国,在沛之公丘(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14里),其后以国为氏,见《郡国志》(17,62)。②商末贤人胶鬲之后(9,11,12,15,17)。 【望】朝歌(17,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