泫
【源】 泫氏为春秋时赵邑。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故城在今山西高平),见《竹书纪年》(60,62)。其后以邑为氏(17,60)。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竹书纪年》: 晋列公元年 (按: 原文如此。‘列’,当作‘烈’。晋烈公元年即公元前415年),赵宣子城泫氏(‘宣子’ 当为 ‘献子’ 之误)。《后汉书·郡国志》:‘泫氏县属上党郡’。盖因人姓以名县。”
或音xuàn,亦为姓。
【源】 泫氏为春秋时赵邑。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故城在今山西高平),见《竹书纪年》(60,62)。其后以邑为氏(17,60)。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竹书纪年》: 晋列公元年 (按: 原文如此。‘列’,当作‘烈’。晋烈公元年即公元前415年),赵宣子城泫氏(‘宣子’ 当为 ‘献子’ 之误)。《后汉书·郡国志》:‘泫氏县属上党郡’。盖因人姓以名县。”
或音xuàn,亦为姓。
读音:Zhì【源】 ①质氏出夙氏(8,60,62)。夙沙,即帝魁所伐之质沙也,见《世本》(60)。夙沙一名质沙,为炎帝时小国,故城在今山东临海地区,人多以煮海水制盐为业。②尧帝臣有质(主平定物价之官)
读音:bǎi hóu【源】 相传柏皇氏之后有柏侯氏(17,60)。柏成子高,尧时诸侯,其后有柏侯氏(6,7,12)。【变】 一作〔伯侯〕(17)。声变为白侯。又,讹为桓侯(60,62)。【望】 南阳(
读音:Bāndá景颇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有载,未详其源。
读音:sài【音】 又音Sāi (86)、Sài(16,81)。【源】①天竺胡人姓。即释种,亦称塞种(60,62)。亦见《姓苑》(6,7,12,15)、《正字通》(81)。②秦末汉初南越人有塞氏(7
读音:Tǎtǎěr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答答儿歹”,又有“塔塔歹”。《续通志》疑二者为一姓之别译,故合二为一,以与
读音:pò liù hán破六韩氏,单于之苗裔。初呼厨泉貌,入朝汉,为魏武所留,遣其叔父去卑监国,魏氏乃兴,率部南转,去卑遣弟潘六奚率军北御,军败奚没于魏,其子孙以潘六奚为氏,后人讹为破六韩氏。(见《
读音:Páng【源】 ①尨与厖通(80,86)。有虞氏时高阳帝之子尨降,八才子之一。夏有穷氏国君后羿贤臣有尨圉(21)。②西城焉耆人姓,唐时称尨部(425)。【人】 尨安,晋时西域焉耆国王,见(晋书)
读音:Ésān【源】 西夏人姓(95)。
读音:xuán sūn楚公族有县孙氏。(见《路史》)
读音:Xiě【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河南林县(343)、山东、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