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读音:Lǐng【源】 ①领氏出自遂人之族(17,21)。遂人,《周礼》地官之属,掌管六遂(郊外地区)事务。②四川越嶲北邛部县土司有领氏,见《边防考》(60,62)。【布】 宋时吴郡有此姓(7)。今安徽
读音:shí hù居于石户者,因以为氏。(见《姓氏寻源》)石户之农,不知何许人,与舜为友。(见《尚友录》)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姓氏寻源》 注云: “居於石户者,因以为氏。”
读音:Bālín《姓氏词典》 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元世祖忽必烈时有中书左丞相伯颜,姓此姓。” (按: 疑 “巴邻”,即 “八怜”、“巴林”、“巴琳” 之别译
读音:lái【源】系自子姓。郲,诸侯所食之邑,春秋时为郑国之时来(故城在今河南荥阳东)(7,60)。 【望】平阳(17,418)。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有载,后改为“来”。其注“来”云:
读音:Hǎo郝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传说殷帝乙封自己的儿子期于郝乡,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郝氏。二是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乌恒人有郝姓。郝姓以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向
读音:Yíjiā【综】 清正白旗满洲马甲洪艾之妻为伊佳氏(260)。
读音:Ézàngqūhuái【源】 西夏人复姓(54)。
读音:Wéi【源】 汉时匈奴人姓。汉容成侯唯徐卢之后(60)。【望】 安定(17,418)。【布】 江苏武进(314)、北京(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获鹿、山西之长治等地
读音:yú【源】 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其后以国为氏(9,11,15,17,60)。【变】 后有去邑为于氏者(60)。【望】 上谷(17,418),扶风(15,21)。
读音:Zhāluógé【综】 清镶白旗蒙古护军巴查思虎朗之妻为查罗格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