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石经考

魏石经考

① 二卷(广仓学宭丛书本)。王国维(1877-1927)撰。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研究西方哲学,后又攻治经史,潜心古文字研究,故能集中西新旧之学于一身,在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平生著述62种,大都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早年所作学术论文,辑为《观堂集林》。此《魏石经考》,上卷是汉石经经数、石数考,魏石经经数、石数考,汉魏石经经本考,魏石经古拓本考,魏石经经文考,魏石经篇题考。下卷是魏石经古文考,魏石经书法考。考究魏石经,此书是最详备的。王氏依据丁氏残石,考定魏石经每行字数,即通过排比其行款的办法,推测出残石的原貌。残字所属的经文,也可得而定。如此绘出六张碑图附於卷末,又按照《隶续》的次序录之,并且分别在经文下加注。于是臧琳、孙星衍二家所整理的魏石经,其正确的,有根据证明其正确;其错误的,也有根据证明其错误。王氏又认为《隶续》所录的,虽然刻写多讹,但还是足以证明它与丁氏残石是同一脉络。而《汗简》、《古文四声韵》所引,除见于《隶续》者外,还有不少是《尚书》、《春秋》、《左传》三经中没有的字,不可尽信,所以不复录。这又体现了王氏的严谨。② 五篇(学术丛书本)。王国维著。初版入学术丛书中,后又辑入《观堂集林》。王氏著有《魏正始石经残石考》,排比碑图,考订古文。此书是在那之前写的,凡五篇。第一篇论欲考魏石经的经数石数,必先从考证汉石经开始。于是详考汉石经当为46碑。第二篇根据《太平御览》所引的《西征记》,考定魏石经的碑数为35碑。又核对诸经,知正始所刻的为《尚书》、《春秋》二经的全文。《左传》只到庄公中叶为止。第三篇论刻立正始石经,是因为当时古文经学已流行开来,而太学旧立石经还只是今文的,所以刊立古文经、传作为补充。其所书石经古文,究竟是壁中本(或其传本),还是当时经学家自定之本,均不可知。但即便是出于当时经学家之手,他们所根据的也不外乎壁中古文,因为汉时除壁中书及张苍所传《春秋》、《左传》,别无其他古文。今就魏石经遗字中的古文来看,多与《说文》所载壁中古文和篆文相合,还有与殷周古文相合而《说文》未载的。因此,认为魏石经古文出于壁中本,或其三写、四写之本,应该是没有大错的事。第四篇讨论魏石经拓石的源流。第五篇论《说文》中古文,其作法皆本於壁中书。宋初校刻《说文》,其篆文当出徐铉之手,其古、籀二体当出于句中正和王惟恭二人之手。这种字体的源头就是三字石经。立论非常精辟。只是论石经石数颇有未当。据白坚所藏刊号一石,可知魏石经应该是28碑,并且其首两碑也当是三行直下式。还可知品字式和《左传》诸石不是28碑所能容下的,都是以后补刻的。王氏未见白坚所藏之石,所以推论未免有误。这是由于材料所限,不是王氏的过错。

猜你喜欢

  • 艺薮谈宗

    六卷。明周子文编。周子文,字岐阳,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此编皆采辑明人论诗之语。所收有宋濂、高棅、何景明、李东阳、徐祯卿、王廷相、杨慎、都穆、皇甫汸、王世贞、何良俊、谢榛

  • 左国悉事

    不分卷。清杨一昆撰。一昆字无怪,天津(今天津)人。自弱冠教书,历三十余年,对《礼记》、《周礼》、《尔雅》、《仪礼》等书都有删本。著有《教书积德法》及《左国悉事》行于世。据自序说,五经三传,是读书人的骨

  • 周易王氏注

    一卷。辑佚书,晋王廙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王廙字世将,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官至荆州刺史,卒赠侍中骠骑将军,谥康侯。其事见于《晋书》本传。《经典释文》称其《易》注凡十二卷,王俭《七

  • 墨香阁集

    十三卷。清彭维新撰。彭维新,字石原,号余山,湖南茶陵人。生卒年未详。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因事免。茶陵自明李东阳以文章相业蔚为一代主盟,数百年来

  • 春秋指掌

    三十卷 前事 一卷 后事 一卷。清储欣、蒋景祁撰。储欣(1631-1706)字月人,江苏宜兴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明年会试下第,遂杜门著述;其为古文宗苏轼,并以制艺名重一时,门生多有达者。

  •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详见《春秋权衡》)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

  • 侍卫琐言

    一卷,琐言补一卷。清宗室奕赓撰。奕赓,号鹤侣,和硕庄襄亲王绵课子。道光时官至三等侍卫。此书是其承差六年的产物,撰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书末自署为“天下第一废物东西”。作者在该书中记载了紫禁

  • 南华真经

    见《庄子》。

  • 古穰杂录

    一名《莘野纂闻》,三卷。明李贤(详见《天顺日录》条)撰。此编乃是李贤所著笔记,间亦有议论,尤以述时事者为多。其中多有不满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语。其谓李时勉自仁宗谴怒之后,不复直言;自王振诬抅以

  • 待质录

    一卷。清代陈伟撰。此书是作者在光绪甲申年(1884)至光绪戊子年(1888)间研读群经及地理著作《水道提纲》诸书时,所提出的疑问及问题并列成条目以备后来解决。每节读书笔记后有“俟问俟质”条目,“俟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