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高宋僧传

高宋僧传

三十卷。北宋僧人赞宁(919-1001)撰。赞宁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吴兴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法号“赞宁”。赞宁聪颖敏惠、钻研佛法。尤精于南山律,有“律虎”之称。太平兴国三年(978)达宋都城开封,受到宋太宗赵炅的礼遇和器重,赐号“通慧大师”。历任左街讲经首座,史馆编修,并掌洛京宗教诸事,后升任汴京右街僧录、左街僧录等职。赞宁平生著述颇多,除《宋高僧传》三十卷外,还著有《大宋僧史略》三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集》、《外学集》等佛教著作。《宋高僧传》原名《大宋高僧传》,称称《宋传》,是赞宁奉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诏而撰写的。受命后回到杭州,与弟子显忠、智轮费时七年,于端拱元年(988)成书,编入大藏。至道二年(996),重加修整,补入一部分资料,遂成定本。《宋高僧传》在编纂体例上,与唐代释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基本相同。分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感通篇、遗身篇、读诵篇、兴福篇、杂科声德篇等十科。唯在篇末之论部分有创新之处。如在有些人的传末附以说明文字,申明作者意旨,或自为问答,以释疑难,这是前传所没有的。入传的僧人主要包括六个朝代,即唐代,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宋代另补充了刘宋、后魏、陈、隋以前所遗漏的高僧。正传收载531人,附录126人。其学术价值在于: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保存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足以弥补正史对佛教史实记载的不足。如其译经篇详载唐代新传来的密宗各大师的事迹,译场的设官分职,译经的体例;习禅篇记禅宗五家七宗的成立,派别分歧,南顾北渐的斗争;明律篇所记南山、相部、东塔三派的争执等,均成为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另外,该书对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皆一一立传,对禅宗内部的矛盾斗争,坚持写实,毫不隐讳。无疑对研究中国独具特色的禅宗史具有重要价值。《宋高僧传》由于作者明悉掌故,熟稔史籍写作体制,治史严谨,博采各家之长,故使此书写作风格“叙事清新质朴、翔实畅达”。对后世佛教传记体裁史书的编修具有一定影响。初刊本为南宋《碛砂版大藏经》,简称《碛砂藏》。由僧人法忠、清圭等人,在平江碛砂(今江苏吴县)延圣禅院雕印,装潢为梵夹本。1931年在陕西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发现此藏经本。中华书局1987年《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本。最新版本是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高僧传合集》本。

猜你喜欢

  • 含素子麈谭

    十卷。明朱清仁(生卒年不详)撰。朱清仁,号怀白,别号含素子,黄州(今属湖北省)人,流寓南昌为道士。撰有《含素子麈谭》十卷。此书分条札记,依类分为《行品》、《玄真》、《圣居》、《佛说》、《审世》、《博记

  • 凤台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林荔修,姚学甲纂。林荔,福建莆田县人,出身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凤台县知县。后升贵州麻哈州知州。姚学甲,山东巨野人。凤台县(今山西晋城市)古称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

  • 陶庐杂咏

    见《陶庐杂录》。

  •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植党》、《好名》、《营私》、《

  • 周易衷翼集解

    二十卷。清汪撰。字欲括,号容川,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乾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宝庆府同知。据其自序,十翼之作广大精深,显羲画所示无言之数,衍文周含而未发之精。其以六十四卦反复于十翼中,以辞合象

  • 读段注说文解字日记

    一卷。清冯世征(生卒年不详)撰。世征字伯渊,吴县(今属江苏)人,附贡生。是书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审慎地考订段注之失误,补正其所未安;一方面严正地反驳诸家对段氏的肆意攻击,为

  • 金石萃编补正

    四卷。清方履篯撰。方履篯(1790-1831),字彦闻,河北大兴(今北京市)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举人。官至福建闽县知县。所著书有:《富蘅斋碑目》六卷、《河内县志》二十卷、《武陟县志》二十卷、《

  • 拙尊园丛稿

    六卷。清黎庶昌(1837-1897)撰。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同治元年(1862),特赏知县,派曾国藩大营,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合称曾门四弟子。光绪二年(1876),郭嵩焘出使欧洲,

  • 春秋七国统表

    六卷。清魏翼龙撰。翼龙字际云,浙江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县学生。作者鉴于春秋时杞、越二国,《史记》有世家而不列于年表,滕、薛、莒、邾、许五国都无世家,于是取《左传》所载事迹,参考群书,编为《春秋七国统

  • 通史它石

    三卷,明仇俊卿撰。俊卿字舜征,海盐(今属江苏省)人,万历年间任国子监博士,著有《海塘录》、《海盐志》等。《通史它石》取错玉之义,所论史事多关于人品治道。因卷帙浩繁,在天启年间,胡孝辕取其尤玮者,集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