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顾氏音学五书

顾氏音学五书

三十八卷。清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居亭林镇,因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末诸生。康熙年间,诏举博学宏词,修明史,力辞不就。炎武学识渊博,精于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河漕兵农、音韵训诂等无一不精,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东京考古录》、《金石文字记》以及《音学五书》等。《音学五书》为顾氏研究古音韵学的重要成就,是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之作。顾炎武对古音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后学影响深远。在理论上,顾氏推崇唐陆德明的“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以及明陈第古今音异的观点。他力主从古音的客观实际归纳古韵部,树立研究古音的正确观点。提出古韵入声应配阴声之说,实为古音研究的一大发明,也为后学所遵循。在古韵研究中,首创“离析《唐韵》”的归纳方法。这种方法与前人仅就今韵合并成古韵有着本质的不同。自此,清代古韵学家承顾氏以后,对古韵的分部更为细密。在实践上,顾炎武在全面考证《诗经》九百余个韵字的基础上,同时参证楚辞和先秦经传、诸子,汉魏六朝韵语、串联归纳,定古韵为十部。顾氏的划分虽比较粗疏,但大体上反映了古韵的实际。由于顾氏精于考古,疏于审音,因此归类有不够妥当之处。《音论》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全书十五篇。考定唐宋用韵沿革的《唐宋韵谱异同》一书,主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主陈第“古诗无叶音”,认为古有四声,《广韵》以入声配阳声是错误的等观点,为古韵学上的创新之说。《诗本音》据《诗经》韵字与《广韵》二百零六韵相比勘,以求古韵的分合。《易音》据《周易》韵文以求古音。顾氏认为《周易》的用韵与《诗经》的用韵有所不同。主要是方音的不同。顾氏对方音的注意,确实是难得之举。《唐韵正》以古人用韵正《唐韵》误读之音。顾氏认为,《广韵》与《唐韵》一脉相承。名之为《唐韵正》,实际上订正的是《广韵》音。在书中,顾氏离析《唐韵》以求古韵的分合,据历代用韵异同说明语音的流传,用文字谐声以求古韵分合,其方法是具开创性的。不过书中浓郁的泥古思想,以及取韵下限过宽的作法影响古韵分部的准确性。《古音表》分古韵十部,其中四部歌、阳、耕、蒸在清代古音学中被视为定论。《音学五书》目录:《音论》三卷,《诗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绍手写、符山堂初刻本,后有观稼楼仿刻本。1982年中华书局据观稼楼仿刻本重印。

猜你喜欢

  • 徽州府志

    ①十二卷,明彭泽修,汪舜民纂。汪舜民,字从仁,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官陕西按察御史,屡迁至右副都御史、勋阳巡抚。先是徽州旧志,唐宋图经广记,俱无可考。至宋淳熙二年,有罗愿之《新安志》

  • 毗陵集

    十五卷。宋张守(约1118年前后在世)撰。张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县)人。生卒年不详,崇宁元年(1102)进士。高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绍兴中,历官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

  • 九曜斋笔记

    三卷。清代惠栋撰。惠栋见《新本郑氏周易》条。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涉及面较广,内容取自经史多种著作,考据十分精详、广博。由于作者精于汉易学,所以书中有许多“识粹道藏之论”,如卷一“卦气”、卷二“龟卜”等内

  • 文苑楂桔

    二卷。作者不详,书成于明代。传奇小说集,收唐人传奇及明人小说计十九篇,其中唐人传奇占十之七八,概抄录《太平广记》,文字上没有加工整理。所记明人小说《负情侬传》与明宋幼清《九籥集》卷五《负情侬传》同,为

  • 永嘉先生集

    十二卷。明张著(约1370年前后在世)撰。张著字则明。浙江平阳人,后徙居常熟。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年(1370)举人。官至临江同知,卒于官。此集共十二卷。卷中诗文按体编次。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

  • 红杏轩诗钞

    十六卷。清宋世犖(约1800年前后在世)撰。宋世犖,字卣勋,号确山,浙江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翰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至教习、陕西扶风知县。著有《红杏轩诗钞》、《确山骈体文》、《周礼故书疏证》

  • 飞花咏

    十六回。不题撰人,书前有序,序后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天花藏主人见《平山冷燕》。长篇小说,叙松江府华亭县昌全之子昌谷与端居之女容姑一对才子佳人历尽波折终成美眷的故事。昌谷与容姑少有婚约,以玉双鱼

  • 古本大学解

    二卷。清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广济(今湖北广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用《大学》古本,不分经传。首列《大学考》,次列《礼记》中《大学》古本,再次列《大学解》。本书辨明二程、朱熹、王柏、董槐等人

  • 瓮牖闲评

    八卷。南宋袁文(生卒年不详)撰。袁文字质甫,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其子袁燮《絜斋集》所作袁文墓志表,知袁文“幼喜读书,不汲汲于科名,唯务勤学”,杂拾经史诗文,加以评论,撰成此书。原

  • 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

    见《道德经论兵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