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韵略

韵略

①一卷。北齐阳休之撰,清任大椿、顾震福等辑。阳休之(509-582)字子烈,北平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魏孝庄帝时为员外散骑侍郎,武定二年(544年)累官中书侍郎。入齐,拜散骑常侍,武平六年(575年),累官至尚书右仆射,领中书监。周武帝平齐,授开府仪同、太子少保。寻进位上开府,除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582年)罢仕终于洛阳,年七十四。尚撰《文集》、《幽州人物志》、《辨嫌音》等。《隋书经籍志》著录阳休之《韵略》一卷,陆法言《切韵序》已言及阳休之《韵略》,然两《唐志》皆不著录,其书久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任大椿《小学钩沈》、顾震福《小学钩沈续编》、黄奭《汉学堂丛书》并有辑本。任大椿、马国翰辑本较略,黄奭辑本较善。顾震福据《慧琳音义》、《希麟音义》、《玄应音义》诸书,辑得四十五条,尤足补诸家之所未备。顾氏《小学钩沈续编》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阳顾氏刊本。② 五卷。金王文郁撰。文郁事迹无考。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谓曾见金平水书籍王文郁所撰《平水韵略》,卷首有河间许古序文,后题正大六年已丑(1229年)季夏中旬,刊本。“意渊(刘渊)窃见文郁书,刊之江北而去其序,故公绍(黄公绍)以为刘氏书也。”钱氏云:“王氏‘平水韵’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皆与今韵同。文郁在刘渊之前,则谓并韵始于刘渊者非也。论者又谓‘平水韵’并四声为一百七韵,阴时夫又并上声拯韵入迥韵,今考文郁韵上声拯等已并于迥韵,则亦不始于时夫矣。”王文郁书现代学者似均未获见,钱氏所论无法证实。台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国立北平图书馆藏钞本”。谓“是编分韵一依‘平水’,而分注韵字用法于韵部之下,一如坊间之‘诗韵’然,盖为场屋之用也。卷首有正大六年己丑河间许古序,称科举之设诗赋取人自隋唐始,考校取一日之长,点法之错即行黜退。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曰稔闻先礼部韵,或讥其严且简,今私韵又无善本。文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既精且当,贵于远矣云云。以此知文郁之撰是书,为诗赋检字之用。卷首又附有圣朝须降贡举三试程式、分毫点画正误字、礼部分毫字样三篇,金代之取士规则,赖此可以考见云。”

猜你喜欢

  • 牧令书钞

    一卷。附蒋凝学行状一卷。清蒋德钧编。蒋德钧,湖南湘乡县人,陕西布政使蒋凝学之孙。蒋凝学(?-1878),字之纯,湖南湘乡县人。咸丰五年(1855)起随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因多次与太平

  • 满汉字万寿灵官经

    一卷。满州人姓名(满文略),汉字署名先天豁落猛史、火车、三五灵官、铁面公、西河清虚雷坛降乩破胆经,满州名(满文略)。所谓灵官,是指传说中的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又被传为隆恩真君,于宋徽宗时从蕯守坚传符法

  • 声韵辨

    八卷。清谭宗撰。谭宗初名立卿,字九子。后更今名,字公子,号曼方野老。馀姚(今浙江馀姚县)人。工诗古文,精六书音律,为黄宗羲所称。尚著《唐律秋阳》十卷。《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者为旧钞本。该本有皖南

  • 爱闲斋笔记六种

    二十卷。清史承谦(生卒年不详)撰。史承谦字位存,宜兴(今属江苏省)人,工诗词古文,对两宋至清初名家词集,无不探讨。六种为《爱闲斋笔记》二卷,多为评史谈艺之作;《小眠斋词》四卷,为自撰词集;《静学斋偶志

  • 彩笔情词

    十二卷 明张栩编。张栩,字叔周,号梦予,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当为万历、天启时人。据张栩自序云,此书为继六观堂刻《青楼韵语》而作。《青楼韵语》只载录妓女情诗,而《彩笔情词》则扩大其范围

  • 淮南九师道训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又称《易传淮南九师道训》、《九师道训》、《淮南九师言》。西汉易学著作。据高诱《淮南鸿烈解序》说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技、伍被、晋昌及大山、小山之徒曾与淮南王安讲论道

  • 韵学事类

    十二卷。旧本题明李攀龙(详见《诗学事类》)撰。本书分韵隶事,只有上下平声。只为律诗之用。庞杂俗陋,似他人伪托之作。

  • 慕良杂纂

    四卷。清庄有可(1744-1822)撰。有可又名献可,字大名,江苏武进(今武进县)人,经学家。诸生,曾客居京城十年,授校中秘书。与张惠言、恽敬、左辅等友善,左辅为其作传,现存集中。有可博通群经,而专攻

  • 洙泗源流

    无卷数,亦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亦未署年月。《千顷堂书目》作此书为八卷,宋金华(今属浙江)时荣撰。本书叙儒家源流,序文称所录始于尧舜,以为洙泗之源;终于颜、曾、思、孟,为洙泗之流。然今本所录仅自唐虞

  • 蔡传正讹

    六卷。清左眉撰。左眉字良与,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根据篇中“沱水下胡朏明复告余曰”一语,知左眉与胡渭同时。本书名为《蔡传正讹》,顾名思义,知其实攻蔡传之书。然而蔡沈之《书集传》虽有讹误之处,也未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