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钱子测语

钱子测语

二卷。明钱琦(生卒年不详)撰。钱琦,字公良,海盐(今属浙江省)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知盱眙县。力御流寇,邑赖以全,后升临江知府,调思南府,请老归。著有《钱子测语》、《祷雨录》、《东畬集》等。《钱子测语》有三名,《盐邑志林》著录为《钱公良测语》,分象元、繇庚等八个门目;《学海类编》著录此书为《钱子测语》,文字与《盐邑志林》本同,但内容较少于《盐邑志林》本,且又无篇目之分;《百陵学山》本称作《钱子语测》,分法语、巽语两篇,虽有数条与《盐邑志林》本相同,但其它内容则不相同。《四库》馆臣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采用的浙江巡抚采进本,即为《盐邑志林》本。此书是作者随笔札记之语,分象元、繇庚、浮风、治本、检精、鉴远、规世、导儒八门。属小品文之类。书首有王文禄题词和彭辂赞,均给予此书以很高的评价。王文禄题词说:“先生学务端本,凿凿皆经世理身要言。……晚与董从吾及碧里子、玉芝山人结海门社会,洞明性命之学。以故《语测》之推见至赜而竟悟先天之微,发所未发多矣。……”彭辂赞曰:“阅翁兹语,研理探化,核事抉情,有卓而隽,有鸿而衍,有密而沉,有烂而显,有谠而遒,有夷而婉,有浑而懿,有石而砭,高洞要原,毕入无间,间出胸臆所自得,垂世训诫而列之程典者也,乃知翁学有本哉。”内容除摘录书史之外,尚有许多议论,有些议论是出自作者为官之体会或处世之哲学,也有的是对时事之看法,其中一些语句可作为警世之妙语。如“治本”目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句,即“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命,伤其财则伤其命,伤其命则伤其本”;“辇毂之下先弹压,郡县之治本惠养”;“天下事可行于古,可行于今。如夏时、周冕之类,可行于古,难行于今;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者行之,则民乐其利,难行者行之,则民受其患,君子贵酌时措之宜”;“因喜用赏,赏不必当;因怒用罚,罚不必当。故王者无私喜,无私怒,然后赏罚当而天下平。”凡此种种,均可作为治世者之借鉴。有些议论也体现出作者对时事的看法,如“朝廷以科目取士,使君子不得不为小人;若以德行取士,使小人不得不为君子。”这是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其他如引杨文襄公言“为政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变法,在安静不在纷扰,在宽简不在烦苛”,则说明作者比较保守。此书版本很多,主要的有《学海类编》(道光本、影印道光本)本、《盐邑志林》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等。

猜你喜欢

  • 国老闲谈

    见《国老谈苑》。

  • 紫佩轩诗稿

    二卷。清严昭华撰。严昭华,生卒年不详,字小云,浙江桐乡人,严锡康之妹,清代诗人。此书前有伯兄严锡康所写题词,书后有其侄严滨所写跋语,其女婿陈恩淑题写诗词四首。书末有“苏梓文阁刊版”字样。刊于光绪二十二

  • 周易学

    不分卷。清沈梦兰撰。梦兰字古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乾隆举人,官至宜都知县。所著有《周易学》、《尚书学》、《毛诗学》、《周礼学》、《孟子学》、《沟洫图说》等。此书不分卷,上、下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先讲

  • 释氏稽古略

    四卷。元代释觉岸(生卒年不详)撰。据载觉岸字宝洲,乌程(今江苏)人。《释氏稽古略》,亦简称《稽古略》,为编年体通史。它以历代统系为纲,而以有佛以来释家世次行业为纬。所载内容始于三皇五帝至南宋末。按干支

  • 易象数理分解

    八卷。清末谢维岳撰。谢维岳字龙山,邵阳人。作者认为周易有象、数、理三种内涵。对《周易》的诠释也必须象、数、易分解。“易言象者十之五六,言数者十之一二,直言其理者十之七八。不知象数理者,不可与明易。混同

  • 七国考

    十四卷。明董说〈详见《易发》〉撰。本书主要根据《战国策》和《史记》,辅以先秦诸子及杂史,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共14门,编载战国时期秦、齐

  • 春秋管见

    无卷数。清魏枢(详见《东易问》)撰。此书杂采《春秋》“三传”及胡安国《春秋传》之文,并附作者之意于后。作者的观点与胡氏同一思路,亦属苛刻罗织之论;其有自出新意者,则更为乖谬,甚而至于擅改经文。如改以鲁

  • 春秋毛氏传

    三十六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先儒之说《春秋》,主要在阐发义例,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始以五礼总贯《春秋》之事,元吴澄《春秋纂言总例》因之,然皆为草创,粗具梗概而已。此书即采二书之体例,分

  • 读说文解字小笺

    四卷。清梁运昌(生卒年不详)撰。运昌字叔曼,一字缦云,号行泉,长乐(今属福建)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七年(1802)从同年陈诗庭见钱大昕《读说文法》,便推而广之

  • 厚石斋集

    十六卷。清汪孟鋗撰。汪孟鋗,生卒年均不详。字康古,号厚石,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汪孟鋗藏书甚多,终日研讨家藏典籍,耳濡目染,因而能文好诗。其诗多抒发个人个情怀,不拘泥于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