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

二卷。清郑宏纲(1727-1787)撰。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世医出身,先祖即从医。父郑子丰得闽人黄明生所授喉科秘书,遂精喉科,后代亦多以喉科名世。因其居所名“南园”,人称南园喉科。郑宏纲自幼得家传,钻研喉科理论,临证经验丰富,精于治喉症,常救危起死,求治者盈门。他认为“白喉”一症,“发于肺肾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服辛烈之物,感触而发。”对喉症针灸治法也有心得。著有《捷余医语》一篇,《痘疹正传》、《灵药秘方》各一集。郑氏因见历代缺乏喉科系统专书,乃据家藏喉科秘本及经验心得,约于乾隆年间撰成此书,后经其子郑瀚补充成书。上卷首列咽喉说、喉科总论,以明确咽喉的解剖部位及其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次论喉科疾患的诊断与预后;再次详论各种喉病的症状和治疗,包括三十六种喉风名目、症状、治法和方药。下卷专论喉科的针灸疗法。列有针诀、针刺手法、禁忌及常用经穴。对白喉诊治及宜忌论述尤详。书中条目清晰,编排有序。对喉部生理、病理以及证治方药均有论述。并在每证之前冠以歌诀,易学易记。对病情恶化及预后险重者,又列“坏症须知”、附纂咽喉不治症。对常用方剂、主治、剂量、炮制、煎服方法也均加介绍。主治之方为养阴清肺汤,以养阴清热为特点,这在白喉抗毒素血清问世之前,为治疗白喉的有效方剂,成为抗白喉合剂的祖方。所论忌药,为后世《白喉忌表抉微》的渊源。此书以针法为详,方药为略,后世却多取其方,而忽略其针刺喉症经验。此书还对口、齿、耳部病疾的证治经验作了介绍。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喉科重要医籍。有道光十八年(1838)苏城喜墨堂初刻本,谦吉堂藏版、光绪五年(1879)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芋园重刊本。

猜你喜欢

  • 集虚斋学古文

    十二卷。清方楘如(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輈,淳安(今浙江淳安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5)进士,官丰润知县。少年受业于毛奇龄,博学强记,通经史百家,工于古文,其制举业最有时名

  • 四书大全

    三十六卷。明胡广(1370-1418)等撰。胡广字光大,吉水(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廷试第一,官文渊阁大学士。明永乐十三年(1415)胡广等奉敕而撰成此书。本书辑明永乐前为《四书》注解者计

  • 续古文词类纂

    三十四卷。清王先谦(1842-1917)编。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十,历任翰林院监修、国子监祭酒、江苏学院、湖南岳麓书院院长等职,著有《尚书孔传参正》、《虚受堂文集》、校刻《皇清经

  • 万象一原

    九卷。清夏鸾翔(详见《方圆术图解》)撰。《万象一原》是在明安图、项名达、戴煦、徐有壬、李善兰《代微积拾级》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于开方、对数、一次、二次曲线等各类问题给出了一百三十多个公式,其中夏氏自创的

  • 新吾吕先生集

    二十一种,五十五卷。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撰。新吾为吕坤之号。吕坤著述颇多,《四库全书》著录有《明职》等,《四库全书总目》收其著录及存目书九种。《新吾吕先生集》二十一种为《去伪斋文集》十卷、《呻吟语

  • 唐诗鼓吹

    十卷。未著编辑者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注。但据清人陆贻典考证,郝天挺既非元好问之门人,亦非中书左丞;二则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又提出金元间有两天挺之说,以陆贻典之考为失

  • 周易象辞

    不分卷。附《寻门余论》、《图书辨惑》一卷。清黄宗炎(1616-1686)撰。黄宗炎,浙江余姚人,字晦木。宗炎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皆以易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

  • 历代法宝记

    三卷。唐代佚名撰。《历代法宝记》一书,为南禅宗门人所作。此书专记禅宗传授次第,自诩师承,弘扬宗门。据资料记载可知,此书十有八九是出于剑南成都府大历保唐寺无住和尚的弟子之手,约作于唐代宗德宗之际。此书记

  • 皇舆考

    十卷。明张天复纂。张天复,字复亨,号内山,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云南副使。嘉靖十七年(1588),时张天复、柳文已有名于诸生间,应知县邀聘,同纂《山阴县志》。仕途后纂

  • 秦张诗余合璧

    二卷。明王象晋(约1619年前后在世)编。象晋字荩臣,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累官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群芳谱》一书。本书乃以宋人秦观《淮海词》、明人张綖《南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