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说文读若例

释说文读若例

①一卷。清金谷元(生卒年不详)撰。谷元字莲溪,江苏盐城人。光绪十一年优贡生,官四川知县。是书专释《说文》“读若”之例,谓其大要有三:一曰取本音以正俗读,如“肉”部“”下云:“省声,读若水之。”二曰取转音以存师读,如:“蝓,从虫,声,读若戾。”三曰取音义之同以明古今之通借,如:“,读若昆。”此三者虽未能尽《说文》“读若”之例,然循以求,则古今声音通假之例可明,《说文》方可贯通。是书有金氏家刊本。②一卷。清陶有铭(其生平未详)撰。实乃朱孔彰(生卒年不详)代作。孔彰字仲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朱骏声之子。光绪举人。精于小学,著有《说文粹》。《说文》“读若”之字,有六百多条,清儒张行孚、洪颐煊、金谷元皆有论著,讨论颇为详尽。是编专就音转立说。大意谓《说文》“读若”之字,一音之字居十之八九,二音之字居十之一二,三音之字间或出现。《说文》既有形声,之所以复著“读若”,是因为古今多转音。云“从某某声”者,系古来造字之声;云“读若某”者,系今人认字之音。兹观其例:一音之字,有从本字之声者,如“瑂,读若眉”;有从同得之声者,如“逝,读若誓”;有从未省之声者,如“,从翩省声,读若翩”;有古音可互证者,如“亼,读若集”;有古文可互证者,如“剏,读若创”;有俗书可借证者,如“遞,读若池”。二音之字,有区别二字以证音者,如“珛,读若畜牧之畜”;有引经传以正音者,如“,读若《诗》曰‘瓜瓞’”;有引经即以本字正本音者,如“是,读若《春秋传》曰‘辵阶而走”;有引《方言》证音者,如“,读若楚人言恚人”。三音之字,如“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囱,引而下行读若退。”要之“读若”之字,有音兼义者,有音变而义不变者,有音变而义随便者。专就音韵以释“读若”,从而有补于诸家所未备。

猜你喜欢

  • 逸孟子

    ①一卷。清李调元(1734-1820)辑。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官至直隶通水道。调元博学多文,藏书极富,凡经史百家,稗官杂说,都有撰述。又辑刊《函海》,至数百种。此书一卷

  • 清太宗实录

    十六册又实录残卷。清代官修。现存清代实录中太祖、太宗、世宗三朝都经过重修和校订。《太宗实录》初修于顺治九年(1652),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雍正十二年(1734)又加校订,乾隆初始成定本。是

  • 支遁文集

    二卷。东晋支遁(?-366)撰。支遁为东晋高僧、诗人。俗姓关,字道林,世称支公、林公,别称支硎,陈留(河南开封一带)人。一说为河东林虑(河南林县)人。家世信佛。支遁自幼天资过人,善谈名理,二十五岁出家

  • 别本考古图

    十卷。宋吕大临(详见《考古图》)撰。《别本考古图》的主要内容,是在《考古图》的基础上,附以诸家对其书内容的考证。元代大德三年(1290)由茶陵(今湖南茶陵)陈翼子重刊。书中无续图,无释文,已不是吕氏原

  • 中庸心法渊源

    一卷。署名为东海乐天翁著,又署名男彬桐校。不知其何姓,书无序例。大意以为《中庸》一书是圣门传授的心法。道统不自尧舜始,羲皇承接往圣心源,始作八卦。一划象天,人得一以立命,为中。两划象地,人备其二,见诸

  • 云斋广录

    八卷、后集一卷。宋李献民(约1073年前后在世)撰。李献民,字彦文,延津人,生卒年均不详。事迹亦无考。著《云斋广录》八卷、后集一卷。这部书前有政和辛卯年李献民的自序。书内所载录的都是一时艳异杂事,文章

  • 商文毅公行实

    一卷。明商汝顾编。商汝颐,淳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及仕履不详,乃商辂之孙。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曾任兵部、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在内阁多年,后因宪宗时宦官汪直专权,辞官家居十年而死。乃明有名大臣,卒谥

  • 广仁品二集

    无卷数。明李长科(生卒年不详)撰。李长科,字小有,兴化(今属江苏省扬州市)人。生平事迹未详。此书阐明佛家戒杀之说,并杂举故实以说明因果报应,书名题为二集,当还有初集。而《四库》馆臣所用副都御史黄登贤家

  • 困勉斋私记

    四卷。清代阎循观撰。阎循观见《春秋一得》条。此书是作者的儒学札记,原本只有三卷,一为“困勉斋私记”,二为“困勉斋记忘”,三为“求心录”,作者去世后,其同学韩梦周进行整理重新编定为四卷,即为此本,定名为

  • 语助

    《助语辞》之别称,详见“助语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