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名补证

释名补证

一卷。清成蓉镜撰。成氏生平见“释饭鬻”。《释名补证》补证《释名》凡六十一条,大多翔实可信。其中有补毕疏之阙者,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补证》曰:“案今等韵家分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为九音,相传来自西域。《隋书·经籍志》称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此即唐僧守温三十六字母之权舆,然《志》初不云九音来自西域也。观《释名》已有舌腹、舌头、横口、合唇、踧口、开唇之云,而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诸书,亦有所谓急舌、急气、缓气、闭口、开口、笼口者,然则九音洵中国儒家之学矣。”《补证》亦有驳毕氏之误者。如《释天》“景”字条明嘉靖翻宋刻本作:“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毕氏校本作“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毕注曰:“俗书‘竟’字加‘土’傍,非也。”《补证》曰:“案毕氏序定刘成国为汉末魏初入。钱氏大昕辛楣则据《吴志》程秉、薛综、韦曜诸传,以为汉末名士,建安避地交州,故其书行于吴。考永和四年(139年)所立《张平子碑》:自涉境以经于诸邑;初平五年(194年)所立《周公礼殿记》:节符典境;皆有‘境’字,是汉季此字已通行。成国撰《释名》作‘境’,当是依俗为之,此类甚多。毕校间用《说文》改正,而江氏所书篆本尤夥,虽究六书之旨,然已失成国本来面目矣。于例当仍其旧,而注其下云:某古只作某。”《补证》尚有纠正成国之误者,如《释天》:“震,战也,所击则破若攻战也;又曰辟厉,辟,析也,所历皆破析也。”毕注曰:“字当作劈,劈破也。”《补证》曰:“礔砺(《一切经音义》十五引《苍颉篇》)、劈厉(《说文》‘雨’注、《方言》二郭注)、霹雳(《尔雅》郭注),并叠韵字,成国义近凿。”案成氏谓‘辟厉’乃叠韵连绵字,成国拆骈为单,望文生训,成氏所言甚确。毕氏沿成国之误未改,苏舆谓“辟”为衍字,为成国辨解,所言皆非是。《释名补证》刊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菁书院丛书》六集。

猜你喜欢

  • 戴公行述

    一册。英国戴德生著。旧题鲍康宁撰,与本书内容不符,实则康宁为本书译者。德生为一在华传教士,咸丰三年(1853)来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长沙去世,此书即德生用自传体裁,述来华传教情况,在华首创内

  •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一百一十卷。元朱玉(1293-1365)编。朱玉字君璧,福建建阳人。朱熹十六代孙。此编以朱熹正、续、别三集合而为一,按体分类。每体之中,又以编年为先后,分为八册。第一册为道学渊源、世系、题赞、事实、年

  • 月川语录

    一卷。明曹端(见《太极图说述解》)撰。是书为赵邦清辑其讲学之语。此非端所自著,不足尽其底蕴,端讲学之书还有《理学要览》、《性理论》、《儒家宗统谱存疑录》等,并载《千顷堂书目》,但皆未见其书。《千顷堂书

  • 不节吟

    二卷。《续刻》一卷。清潘素心撰。潘素心,生卒年不详,字虚白,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知州潘汝炯之女,少詹事汪润元之妻。清代画家。《不节吟》二卷有嘉庆五年(1800)刊本,还有道光二年(1822)重刊本,

  • 羲画愤参

    二十五卷。清陆位时撰。陆位时字舆偕,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在明朝时官至鄞县训导。该书成于顺治三年(1646)。前有陆位时的自序,称“小愤小悟,大愤大悟,不愤不悟”。愤,即心求通而不得之意,所以叫“愤”

  • 四六谈麈

    一卷。宋谢伋(生卒年均不详)撰。谢伋字景思,上蔡(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药寮丛稿》、《四六谈塵》。此集为专论骈体文的理论著作。所谓“四六”即指骈体文。谢伋指出“四六之工,在于剪裁”。又说:

  • 出三藏记集

    十五卷。梁代释僧祐撰。僧祐生平事迹详见《弘明集》条。《出三藏记集》一书,简称《祐录》意在订正经译。全书共分四科: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记印度佛教结集及新旧名义异解有一卷,共五

  • 树人堂诗

    七卷。清帅念祖(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帅念祖字宗德,号兰皋,奉新(今江西九江)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陕西布政使,缘事谪戍军台。本集前有何焯作序,称念祖塞上所作,

  • 历代兵制

    八卷。宋陈傅良(详见《春秋后传》)撰。是书上溯周代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至唐宋以来历代军事制度靡不涉及,而于有宋一代尤为至详。举凡统军指挥、将帅职权、军队编制、兵员征募、训练教阅、纪律号令、武器装备等

  • 六诏纪闻

    二卷。明俞夔撰、彭汝嘉传刻。俞夔,字舜臣,建德(今属浙江)人。正德进士,累官四川安绵兵备佥事。会诸藩入冠,夔出奇擒其首,复古维州,筑平番、赤土二堡。因功升本司副使,备兵建昌。平土官刺马仁等之乱,寻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