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山县志

通山县志

①八卷,清任钟麟修,余廷志纂。任钟麟,字玉波,四川苍溪县人,举人,官通山知县。明以前无县志,嘉靖时,邑人朱廷立曾修,未及就梓,后数十年修辑无人。万历九年(1851)县令张书绅莅任,招诸文学子弟,取全楚总志及武昌、兴固二志,汇辑编纂,今无传本。康熙四年(1665)任钟麟在任五年,奉编辑全楚志书移文到县,虚心采揽,购求遗闻,延本县人前平乐知县郭梦道、前桃源知县朱承煜等人,集于古洞渊,潜心编纂。康熙四年刻印。分七纲,五十二目。纲一舆地,首载沿革,考其分野,疆域、山川、形胜则按本县图籍,风俗、节令则审土地时宜,备记之。纲二建设,自城池至道路,旧存新建皆详为分注。纲三人治,自县令以下,分例次序列表,其间名宦别为传。纲四政务,户口、田赋、军政、征收皆据本县图册采录,舆革、招抚,俱核实直说。纲五艺文,取有关世教者登,诗赋浩繁未能尽载。纲六人物,采登宦籍以纪一县之盛,忠孝、节义、名贤、隐逸,考其事迹表扬,其人尚存则不立传。纲七杂志,寺观、仙释、灾异皆为附记。此志虽属创修,但采择颇为简明扼要,足以备省志览。② 八卷,首一卷。清潘滋榎、罗登瀛、胡昌铭修。潘滋榎,字仲美,山东人,监生。罗登瀛,字仙可,湖南益阳人,亚元。胡昌铭,字又新,江西南丰人,进士。同治三年(1864)潘滋榎官通山知县,五年(1866)去任,罗登瀛继之,六年(1867)解职,胡昌铭继。通山县志,自康熙四年(1665)任钟麟修后,二百余年迄未议及。同治四年(1865)潘滋榎奉檄,邀约邑绅立局纂修,罗登瀛继续编辑,至六年草稿告成。胡昌铭继任,校勘付梓,同治七年(1868)心田局活字排印。此志依据嘉靖八年(1529)《湖北通志》,旁搜博采,补旧增新。地舆类,志首重图考,此志绘图极详,共八十八幅,山水古迹,逐一分注,比旧志增十分之六七。选举、人物等类,嘉庆八年(1803)以前,俱已分域,此志采诸家乘,访及故志,补录通志所未备。列女类,旧志及通志仅载十余人,遗漏颇多,此志采访得数百人,分别录姓氏,仍遵通志例,未尽备录事实。艺文类,凡关政治风俗国计民生,旧志已收,此志概录存,采访所得也酌情选登,人若尚在,则汇存待后人采择。风土、建设、政务、学校、祀典等类,皆从旧志,少有增减。此志目录编次,不尽合旧例,则遵朝廷颁发修志六条规定,而未改先后次序。

猜你喜欢

  • 苏愚山洞续集

    三十卷。明李应策(约1597年前后在世)撰。朱应策,字成可,号苍门。陕西蒲城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任邱知县。以两遭居忧历成都安阳,举卓异。徵授刑部给事,历太常少卿左通政。后归隐

  • 诚斋传奇二十四种

    明朱有燉(1379-1439)撰。生平见《诚斋传奇二十六种》。此本存有杂剧二十四种。核其目唯《天香圃牡丹品》,《福禄寿仙官庆会》,《神后山秋狝得驺虞》,《黑旋风仗义疏财》,《洛阳风月牡丹仙》五种为北京

  • 书经管窥

    二卷。清李景星撰。李景星字紫垣,山东费县人,诸生。本书上卷为《虞书》、《夏书》、《商书》,下卷为《周书》,卷首有作者自作的“弁言”和“凡例”。本书主要是发明各篇的大义,偶尔也论及文法。在分段分节处,李

  • 兰亭续考

    二卷。宋俞松撰。俞松,字寿翁,钱塘(今属浙江省)人。仕履无考,惟高宗临本跋内,有“承议郎臣松”之语。此书后有自跋,跋中称甲辰书于景欧堂,可推断此书成于宋淳祐四年(1244)。此书是继桑世昌《兰亭考》后

  • 隶有

    六卷。清赵曈(其生平未详)编辑。赵曈字伯迟,嗜汉隶之学,著作尚有《隶通》一卷。是书以顾蔼吉《隶辨》为底本,依《康熙字典》的体例,按笔画多少,分部别居,把汉隶汇成一编。每字之下,上详声韵,下析原碑,以便

  • 簠斋金石文考释

    一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伯潜。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陈氏治金石之学,深受阮元影响。他广为收集,精于鉴别,注重铭刻文字,是

  • 增订周易本义补

    不分卷。清苏了心撰《周易本义补》,刘祈谷增订。祈谷字俶载,生平籍贯不详。自署居于洮村。刘氏序中称:苏氏之书有讲之未详者,有极当而与制举未合者,故为之增订。苏氏取之衷旨,间参蒙引,易尚本义。刘氏删其不合

  • 密云禅师语录

    十二卷。明代释圆悟(生卒年不详)撰。圆悟,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宜兴人。自幼乖巧,常闻佛声,仅八岁便知佛号,稍长常独自一人顾世相作无常之想,每每进城卖柴路经行人毫无察觉,心想凝重,渐渐看破红尘。出家

  • 范县志

    ①三卷。清霍之琯修,李简身纂。霍之琯,山西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人,出身进士,以广西柳州府推官裁缺改授范县知县。李简身,山东新泰县人,由岁贡康熙四年(1665)任教谕。霍之琯接修志檄,征得万历旧志,以此

  • 庄子平议

    三卷。清俞樾(详见《易贯》)撰。此书是俞樾《诸子平议》第七种。前人研究《庄子》,认为不明音训不足以究其旨,所以清代学者都非常重视音训。俞樾作《庄子平议》,所言声训,也不外于此。其训《德充符》中之“淑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