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典

通典

二百卷,杜佑撰。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代名相,又是著名历史学家。累世官宦,本人以门荫入仕,为郡、县佐贰官。后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淮西节度使韦元甫辟为从事,深受委信,累官至检校主客员外郎。约在此时,即代宗大历三年至六年(768-771)间,《通典》一书“累年而成,自为序引,各冠篇首”。(李翰《通典序》)其后,杜佑入朝为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又一度为地方长官。德宗即位,入朝历工部郎中,充江淮水陆转运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籴使,迁户部侍郎、判度友。未几,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贞元三年(787),征为尚书左丞,又出为陕州观察使,迁检校礼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十六年,加同平章事,兼徐泗节度使,是为使相。杜佑“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性嗜学,该涉古今”。经过反复修改、补充,终于贞元十七年(801)撰成《通典》二百卷,“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旧唐书·杜佑传》)十九年,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又由《通典》摘要而成《理道要诀》十卷奏上。宪宗即位后,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以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其它撰著,《宾佐记》一卷,《管子指略》二卷。《通典》二百卷,是杜佑著述中唯一流传至今而又最有代表性的巨著。该书通过新的编排结构,使“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即“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行数化在乎设职官,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社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然后用刑、罚;“列州郡俾分领,置边防遏戎狄”。全书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继以职官、礼、乐、兵、刑,然后为州郡、边防,突破了上千年来各种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传统认识,第一次按照其“本身的规律”勾划出当时社会各主要部门的作用及其联系,完整地反映了社会的基本面貌,成为历史编纂学上的一大创举。杜佑纂修《通典》,探讨礼法刑政,旨趣不在“古今制度沿革”本身,也不以帝王个人作为的一得一失为规谏对象,而是要透过“治政得失”的关键——体制的古今变化来探寻带有规律性的施政之道,即所谓有别于“多主规谏而略于体要”的“空言”,而是“颇探政理,窃究始终”。(《玉海》卷五一《典故类》引《理道要诀》自序)把“探政理”同反映体制变化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古代的史学功用迈进了一大步,开出以史经世的先河,因而《通典》被当时人誉为“错综古今,经代(世)立言之旨备焉。”(权德舆《唐岐国公社公墓志铭序》)《通典》以一半的篇卷来记述礼仪沿革,固然有“且用准绳”,强化封建等级制度的一面,但也有通过礼仪沿革反映古代社会基本面貌的一面,而且这是其更重要的一面。礼一百卷,其中历代沿革六十五卷,开元礼三十五卷。以历代沿革六十五卷中的篇卷而论,除开食货所涉吃饭问题以外,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衣着(冠服)、婚嫁、宗族、丧葬等,共四十五卷,占去四分之三的篇幅。关于婚嫁制度,主要在嘉礼中记述,涉及婚姻礼仪起源、演变,婚姻年龄、禁忌等婚姻史的重要内容。由婚姻而形成的五宗、九族和亲服制度,都是反映古代社会关系的极重要的方面。透过嘉礼、凶礼中的大量记述,不难揭示“亲属制度”如何制约当时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制度沿革,系统记述古代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宗法关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从而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演变过程,自《通典》始,开辟出史学发展的一条新途径。《通典》考察礼仪沿革,与“滞儒”不同,主张“从宜之旨,便俗适时”,强调“三代制度,或沿或革不同,皆贵适时,并无虚事”,反对“毕循往古之仪”。(《通典》卷七四序、卷五八《公侯大夫士婚礼》)书中多处强调“古今之异制”,再三批驳那种“非今是古”的“人之常情”,极力主张“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通典》卷一二“议曰”)后来,当朱熹读到由《通典》摘要而成的《理道要诀》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非古是今之书”。(《朱子语类》卷一三六)《通典》成书后,“颇详旨趣,而为之序”的李翰就为其“知之者甚稀”而“长太息”。元代马端临继其后纂成《文献通考》,才真正认识到《通典》的成就,肯定其“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同时,又为其“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感到“遗憾”。(《文献通考》自序)《通典》刊本,始见于北宋。今存古本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标注为“大宋建中靖国元年、大辽乾统元年(1101)”,每卷有“经筵印,高丽国十四叶印”。南宋刻本,全本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有残本。元刻本原为皕宋楼旧藏,后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明刻本国内有李元阳刻本,国外有日本藏嘉靖年间刊本。清刻本以武英殿“九通”本最为流行,又有咸丰年间崇仁谢氏刊本和同治年间广州学海堂刊本。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了万有文库二集“十通”,《通典》为其中第一册。1984年,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便于检索。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校以国内和日本各主要版本。

猜你喜欢

  • 南京太常寺志

    十三卷。明汪宗元撰。汪宗元,号春谷,崇阳(今属湖北)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卿,后官至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本书为作者任南京太常寺卿时所作,主要记述明代南京太常寺之建制、设官、职掌,

  • 春秋诗话

    五卷。清劳孝舆撰。劳孝舆,字巨峰,一字阮斋,南海(今广东佛山)人,生卒年均不详。为“惠门八子”之一。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官至贵州知县,历知龙泉县,龙泉人为纪念他,建立劳公书院。才气豪放,学问赡

  • 六书次第说

    一卷。清岳森(生卒年不详)撰。岳森字林宗,四川南江人。拔贡生。是编主要辨指事、象形二书之先后,而略于其他四书。其论点是象形先于指事,因为许慎《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

  • 兴县志

    ①二卷。明朱学介纂。朱学介,河北冀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任兴县知县。万历五年(1577)始修志书。朱学介在自序中云:“稽诸图史,辨夫水经,参诸旧编,而邑之始末以详,或仍其旧,或增其新,舛讹者正,

  • 毛诗正本

    二十卷。清陈梓(生平不详)撰。梓字桐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梓著是书,以序为主。梓以为,序为子夏与毛公合作,首句为子夏语,次句以下属毛公。又因郝京山最信小序,并据小序为说。故《毛诗正本》卷首有郝京

  • 孝经注义

    一卷。清魏裔介(详见《易经大全纂要》)撰。该书对《孝经》分章进行诠释。其训诂字义的标题曰“注”,敷衍语音的标题作“义”。词旨浅近,为课蒙之作。

  • 栘晴堂书课

    十卷。清曹秀先(1708-1784)书。曹秀先,字冰持(一字芝田),号地山(一号恒所),江西新建(今属江西)人。乾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恪。其书法高古,石刻碑版甚多。此外,著有《赐书堂集》。该

  • 老子道德经义疏残卷

    或曰唐刘进喜(生卒年不详)撰。刘进喜,隋唐时著名道士,精通老子之书,所注《老子》风靡一时。当时佛道之争相当激烈,武德九年(626),传说刘进喜所作《显正论》大挫佛家声势,刘进喜因此名声更振,更为道家推

  •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八卷。宋朱端章(生卒年不详)撰。朱端章,长乐(今属福建)人,南宋淳熙中曾知江西康军,颇有政绩。平生喜读方书,此书之外,另撰有《卫生家宝方》、《卫生小儿方》等书。此书系博采诸家产科经验方编次而成,所采方

  • 海盐县图经

    十六卷。明樊维城修,胡震亨、姚士粦纂。樊维城字紫盖,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海盐知县。胡震亨字孝辕,邑人、万历举人,官固城教谕,兵部员外郎等。姚士粦字叔祥,邑人。《海盐县图经》天启二年(1622)修,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