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

二十卷八十回。清钱彩编次,金丰增订。钱彩字锦文,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金丰字大有,福建永福人。二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据有关资料推测,钱、金二人约生活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说岳全传》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为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主要叙述宋代岳飞及其将士抗金的故事。早在南宋末年,岳飞故事就成为说话人的题材,元、明均有杂剧演其故事。明代还出现了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说岳全传》即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金丰在序中云:“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这是钱彩创作这部历史小说的原则。在此原则之下,《说岳全传》对历史典籍和《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原有故事情节,作了重新组织安排。突出岳飞的中心地位,把韩世忠、刘光世等将领的活动安排为岳飞活动的从属或陪衬,凡与岳飞无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人物情节,则一概舍弃不取。即使承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部分,也在文字上重新加工,更为细致生动,实际是一次再创作。该书以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历史动荡为背景,描写金兵入侵之时宋朝以岳飞为代表的一批主战将领保卫国家、抵御强敌的英勇战斗,同时对比揭露了以秦桧为代表的民族败类破坏抗金大业、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丑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绪,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中心人物岳飞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他不忘国耻,立志“精忠报国”,一生为抗金事业艰苦奋斗,拼杀疆场,还要防范朝廷投降派的阻挠暗算,既大智大勇又忍辱负重,最后屈死于风波亭,悲壮慷慨,千百年来为人景仰。牛皋、宗泽、杨再兴、高宠、梁红玉、王佐等形象也十分鲜明,各有感人之处。但因过于强化岳飞的忠义,赞扬他的愚忠,则显示了作者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局限。至于将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秦桧害死岳飞等历史大事归于天数报应,诉诸荒诞迷信,则不足取。总的来说,该书是写岳飞英雄故事的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影响很大,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有清康熙间金氏余庆堂刻本,清大文堂刻本,清同治庚午(1870)木刻本。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庚午本铅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重新排印。1979年、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排印出版。

猜你喜欢

  • 齐天乐

    二卷。作者不详。本书乃传奇,上卷共十五出,已缺,仅存下卷。本传奇演述佛教故事,属度脱剧。其内容大致是:太子悉达多离家前往雪山修道,其父净梵王(今通译为净饭王)命内相陈琳往雪山令其还朝,太子不从。净梵王

  • 莆阳文献

    十三卷。列传七十五卷。明郑岳(?~1539)撰。黄起龙(生卒不详)重订。郑岳。字汝华,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宠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郑岳取莆田、仙游(仙游县本属莆田,唐时从莆田

  • 云逗楼集

    二卷。清杨度汪(?-1757)撰。杨度汪,字勖斋,乾隆初由拔贡生召试鸿博,授庶吉士,改德兴县知县。笃学、工诗文。是集分为赋、雅、古今诗三个部分。其中,赋,辑《御试五六天地之中合赋》、《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 养一斋词

    三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稍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曾赴任,不久即卒。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潘德舆的诗学观

  • 名媛诗话

    十二卷。清沈善宝(1808-1870?)撰。生平详见《鸿雪楼初集》辞目。此书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鸿雪楼刊本、卷首有“受业宗康俞德秀,完颜佛芸保校字”字样。并有作者所作自序。书后有陈光亨所作跋语。

  • 龙虎山志

    十六卷。清娄近垣撰。娄近垣,龙虎山法官,上清宫四品提点,食三品俸,敕封妙正真人,兼光明殿住持。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80里仁福乡。原名云锦山,相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见龙虎,故

  • 秋蕖阁胜草

    一卷。清陈泰(生卒年不详)撰。陈泰,字红泉,浙江海宁人,陈凤炜之姊,钟玉崖之妻。清代诗人。工诗词。此书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析筠堂刊本。

  • 孝经通义

    一卷。清华玉淳(生卒年不详)撰。华玉淳,详见《禹贡约义》条。该书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该书认为《孝经》首尾通贯,不必分经与传。其间字句删削,遵从朱熹《孝经刊误》。简文错误,则遵从吴澄的考定。

  • 孙溪朱氏经学丛书十三种

    三十八卷。清朱记荣编。朱记荣,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南北朝时,经学分成南学和北学。隋唐统一后,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加之南北经学的不同对科举取士多有不便,欲将异说纷纭的经义统一起来,便召见国子监

  • 野老书

    一卷。周无名氏撰,清马国翰辑。东汉应劭认为,《野老书》的作者,因为年老居田野,帮助农夫耕种,故被称为“野老”。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考证》中引南朝刘宋袁淑《真隐传》认为,作者曾游于秦、楚间,年老时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