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说

诗说

① 十二卷。宋刘克撰。刘克,宋理宗时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信安(今浙江常山县)人。刘克在《诗经》研究方面受吕东莱的影响,《诗说》一书的体系仿效《吕氏家塾读诗记》,一诗一解,先列原文,后录诸家之说,而系己意于其后。后来其子刘坦在付印时,为了节省篇幅,删掉诸家之解而独存刘克之说,现本已非原样,而且又缺卷二、卷九、卷十,书中又有缺字多处,因此只是残本。在宋代有尊序与废序两派,刘克属废序派,他认为《诗序》为子夏所作,而子夏之言“失圣人之旨多矣”,因此主张废弃《诗序》,再求诗旨(《诗说·总论》),书中对诗旨的探索,有一定的价值。但刘克学术水平不高,对语词的解释大多望文生义,对历史事件的考订大多想当然。理学气相当浓,特别对爱情诗的看法偏见更大。有江苏古籍出版社《宛委别藏》影印本。又有手抄本六册,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② 一卷。清陶正靖撰。陶正靖字稚衷,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大体上都不以毛序朱集传为然,自解其诗,只不过是空言说经,没什么价值。有借月山房丛书本。③ 一卷。清管世铭(1738-1798)撰。世铭字韫山,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至御史大夫。工制举业,从游之士颇众。世铭之诗,朗健深厚,生平不服袁枚,有“守心自与康成异,不肯轻身事马融”句。尤精古文,著有《韫山堂诗文集》、《诗说》等书。世铭论诗,注重诗意心得,与心合者则从之,故序有得则从序说,传有得则从传说,序传皆不得,则求之自汉以来诸家之说,诸说再不得,则求之“吾心”,“吾心”不得者,则缺之。故其说诗,唯求意通而已,而不主一家之说。此虽未免有以己之心度诗人之志之嫌,而能令人信服者亦颇多。然既以与吾心合而用旧解,亦难免有沿袭旧说之弊,亦难免用旧说已误者此书有嘉庆五年(1800)刊本。④ 二卷。清陈广旉撰。广旉生平仕历皆不详。此书于光绪年间为伍崧生所刻。前有长州顾复初序。据序文可知陈氏乃道光时人。是编不载经文,亦不尽释全经,凡有所发明皆标举篇目以条录之。其解诗既不限于某一方面,亦不主一家之言。或训诂字词,或诠释诗意,或引发背景,或条列异文;时宗诗序,时从《郑笺》,时主《集传》。能参众家之说而出己见。今观其书,既有发前人所未见之说,亦有臆解妄断之处。有光绪十(1884)年甲申刊本。⑤ 四卷。近人姚求概撰。求概安徽桐城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只解说十五国风而不涉及雅颂。大抵节取《毛传》、《郑笺》,朱子《集传》之长、而辅之后世诸家之说。对桐域籍学者如钱澄之,姚鼐、马其昶等人治诗之说所采尤多。然缺乏个人识见。此书有写印本传世。⑥ 一卷。题为汉鲁人申培撰。据《汉书·艺文志》载,“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又称“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隋志》也称“小学石经鲁诗六卷”,又称“鲁诗亡于西晋”。据此,申培所著《诗说》早已失传。毛奇龄称此书与《子贡诗传》于嘉靖年间传至庐江郭相奎家,原是黄文裕秘阁石本,字用篆体,附以楷体今人,但后人均视为伪作。一是因为只有二十四篇,无卷次,与《艺文志》、《隋书》所载不同;二是与散见于其他书籍的鲁诗说多有不符之处。只是本书引述之处往往各有所本,说明作者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现存《明刻汉魏丛书》版本。

猜你喜欢

  • 通鉴续编

    二十四卷。明陈柽撰。柽字子经,奉化(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明初侨居白下(今南京),为翰林学士,迁待制,后以非罪死。其家世传史学。著有《通鉴续编》、《尺牍筌蹄》等。柽以《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并终

  • 道藏目录详注

    四卷。明白云霁(生卒年不详)撰。白云霁,道士,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今属南京市)人。撰有《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其书成于天启丙寅年(1626)。书中以《道藏》所收之文题,分门编次。其大纲分三洞四辅共为

  • 礼记思

    六册。赵僎(生平不详)撰。僎明代南直海(今江苏东海)人。赵《自序》云:“言《礼记》之作,本于人心之思。《曲礼》曰:‘毋不敬’,即缀之曰‘俨若思’,思其敬之象;而《礼》之精乎三千三百,一敬也,一思也。不

  • 备遗录

    一卷。明张芹(生卒不详)撰。张芹,字文林,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人,新淦是其试籍,实为峡江(江西省峡江县)人,明宏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右布政使,正直俭仆仁孝。《备遗录》记载明惠帝建文年间“靖

  • 易学阐元三篇

    无卷数。清姚配中撰。此书详见《周易姚氏学》。有《花雨楼丛书》本。

  • 岁寒堂存稿

    一卷。清林璐(约1653年前后在世)撰。林璐字鹿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明末诸生,工文。著有《岁寒堂存稿》。此集皆为其所著杂文,仅数十篇。其版式以陆续开雕,尚未编定成帙。

  • 四书是训

    十五卷。清刘逢禄撰。是编卷末有嘉庆八年(1803)江苏学政平恕序。云逢禄“谨用缮录七经中睿断之文,裁正四子书典故之说,依乎章次,综以义类”。又云“书曰是彝是训,于帝其训,谨取经语,用识编言。爰题曰四书

  • 别本茶经

    三卷。明汤显祖(详见《五侯鲭》)撰。旧本题为玉茗堂主人阅。玉茗堂主人是汤氏的别号。《别本茶经》取陆羽《茶经》为一卷,后附水辨、后集各一卷。是书主要论述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煎茶之水、以及记叙、歌咏有关

  • 字义总略

    四卷。明顾充(生卒年不详)撰。顾充字回澜,上虞(今属浙江)人。隆庆丁卯(1567年)举人,官至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此书旨在辨诸字音义点画,但可取者甚少,其辨不如不辨。全书分为44门,无有章法,体例冗碎

  • 四书通旨

    六卷。元朱公迁撰。朱公迁生平详《诗传疏义》条。该书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共分九十八门,每门中又以语意相近者连缀列之,而一一辨别异同。昔二程曾以此法教学生,而公迁推广其意以成此书。其间门目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