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春秋穀梁传残石

蜀石经春秋穀梁传残石

一册(吉石盦丛书本)。罗振玉印。册前影印蜀石经《穀梁传》十八行,后附罗氏宣统丁巳闰月跋。册中存字,自襄公十八年传“晋侯宋公魏侯郑伯”句起,至十九年传“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句的“谷”字止,中缺“曹伯”以下五字。原本与《周礼》卷九卷十、《春秋左氏传》卷十五,都是杨继振旧藏,后归庐江刘体乾。刘氏影印所辑蜀石经册内,其十八行之后,尚有“廿四”两字,另作半页,另为一行,与十八行传注之文合在一起,共十九行。其“廿四”两字,乃当时刻石时所记石数,是其他各卷所没有的。对于考定蜀石经颇有作用。罗氏此书既夺此两字,又误为十九行,不免舛漏。研究蜀石经的人仍当以刘本为据。此书只存《穀梁传》两页,只是刘氏书中的一种,与刘氏的荟萃群经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其年月,为“宣统丁巳”即1917年,在刘氏影印之前。罗氏的本意,是鉴于蜀石经世所稀少,很少有人能窥其真面,所以匆匆影印出来,以广其流传。读此书应知其用意所在,不宜轻易批评为所见不广。又罗跋中说杨继振著有《蜀石经考异》三卷,见于观古阁续稿,鲍氏曾为作跋。这是校勘蜀石经文字者所应知的。罗氏特别表出之,这又是刘氏书中各家题跋之外,可备参考的内容。

猜你喜欢

  • 济美录

    四卷。明郑烛(生卒不详)撰。郑烛,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所编《济美录》成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当为嘉靖前后人。《济美录》之“济美”取成人之美之意,歌颂美德而已。郑烛之祖有元歙县令

  • 伤寒论条辨续注

    十二卷。清郑重光(生卒年不详)撰。郑重光字在章、在莘、素圃,歙县(今属安徽)人。郑氏精通医术,对于温病、伤寒之学颇有研究。著有《郑素圃医书五种》、《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等书。郑氏推崇方有执所著的

  • 周易赞义

    七卷。明马理(1471-1555)撰。理字伯循,号溪田,陕西三原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死于地震,谥忠宪。为关中名儒,为学者所宗。人称其《易》学,实可与梁寅、蔡清、陈琛、湛若水

  • 史通会要

    三卷,明陆深撰。陆深(1477-1544年);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六年(1537年),召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 家礼增解

    十卷。朝鲜李宜朝编。李宜朝为李縡门人,生平及事迹未详。自朱子《家礼》问世,历代都有注家,然而能详明礼制因革、洞悉常礼与变礼、阐发《家礼》精髓的实不多。李宜朝之父曾辑古今礼制,分门类附于《家礼》各门之后

  • 逸民史

    二十二卷。明陈继儒撰。陈继儒生平事迹见《邵康节外纪》条。《逸民史》一书杂采自周至元代史传和郡志中的隐逸之士的事迹,编为二十卷。因为《元史》的《隐逸传》太过粗略,故作者又搜取能见到的志铭之类,辑为《元史

  • 十七史商榷

    一百卷。清王鸣盛撰。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礼堂、西庄,号西沚。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甲戌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学士,充福建乡试正考官,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左迁光禄寺

  • 楷法溯源

    十四卷。清杨存辑录,杨守敬编次。杨存,生卒年不详,字孺初,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杨守敬(1839-1941),字惺吾,别署邻苏,湖北宜都(今湖北省南部、长江南岸一带)人。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三

  • 掾曹名臣录

    一卷。续集一卷。明王琼(生卒不详)撰。王琼,字德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陕西三边军务,著有《晋溪奏议》、《漕河图志》、《北边事迹》、《西番事

  • 大学章句

    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合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大儒,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