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蔡中郎集

蔡中郎集

十卷。汉蔡邕(133-192)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开封)人。邕性至孝,三世同居。少博学,师事太传胡广。好辞章、数术及天文,喜好音律,又善鼓琴。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因经籍文字纰漏甚多,熹平四年(175),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碑立,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每日千余辆。元和元年(178),因灾异上书得祸,髡钳徙远方。遇赦得还,亡命江海。后董卓专政,称疾不应征,迫之始至。至三日之间,周历三召。复拜左中郎将。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怒,收付廷尉,邕乞黥首刖足,续成汉史,不许。虽有士大夫多方相助,亦不能得救。遂死狱中。邕尝撰集汉事,补列传等数十篇,因李催之乱,湮没多不存。此书十卷,旧本作十五卷,存诗、赋、铭、碑六十四篇,又集外诗文若干篇。《隋志》载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录一卷。则其集至隋已非完本。《旧唐志》乃仍作二十卷。当由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宋志》旧录仅十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此本为雍正中陈留所刊。文与诗其得九十四首。证以张溥《百三家集》刻本,多寡增损,互有出入。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短赋多为咏物之作,以体物精细为特点。本集今存皆后人辑本,分卷亦各有不同。如明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作八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作二卷;明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则不分卷;清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作十二卷。较好的辑本是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本,分作十卷,外集四卷,外记,一卷;《四部备要》本即据此本排印;《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为十卷,外传一卷;《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述录;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亦为六卷。

猜你喜欢

  • 明德堂文集

    二十六卷。明吕维祺(1587-1641)撰。吕维祺,字介孺,号豫石。河南新安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擢吏部主事。著有《四体约言》等。其生平不求以文章名世,然所论建多朴实,非空谈经济之流。此集

  • 柳村诗集

    十二卷。清董讷(约1682年前后在世)撰。董讷,字兹重,号默庵,平原(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编修,累官左都御史,后总督两江,改督漕运。漕政肃清,政绩卓著。著有《督漕疏

  • 屈骚心印

    五卷。清夏大林(生卒年不详)撰。夏大林,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此书称《心印》,取与屈原心心相印,设身处地理解屈原作品之意。夏氏先注《九歌》十一篇,置于箱中数年,因毛云孙阅后请注屈原

  • 春秋三传辩疑

    二十卷。元程端学(详见《春秋本义》)撰。此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程氏认为三传有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引诸儒之说疏辩干下。不信三传之风创于唐啖助、赵匡,而韩愈亦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之

  • 周官礼经注正误

    一卷。清张宗泰(1750-1832)撰。宗泰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今江苏江都)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历官天长、合肥二县教谕。有《文杏轩全集》。其事见《续

  • 两广奏草

    十六卷。叶盛撰。叶盛(见《叶文庄公奏疏》)。《两广奏草》原与其他奏议合为一编,后来单独刻印。此奏草是叶盛于天顺二年(1458)巡抚两广时所上疏稿。书前卷首有嘉靖辛亥(1551)张寰的序,称叶盛著作颇多

  • 史记辩证

    十卷。清尚熔撰。尚熔江西南昌人。《辩证》书末有尚熔自跋,叙说写书经过:闲坐间取《史记》篇篇通释,复作十卷证,共三十四日而完成。但无书备考,不能繁称博引,未免疏漏,语多浅近,欲为读史者作指南,后改名为辩

  • 素问吴注

    见《黄帝内经素问注》。

  • 少湖文集

    七卷。明徐阶(1494-1574)撰。徐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生平详见《岳庙集》条。是集所收乃徐阶外谪延平府任推官三年秩满北上,延平士人裒其前后诸作,为之付梓刊行。凡六十七卷,文五卷,语录一卷,

  • 周易究

    四卷。清徐梅撰。徐梅字咏华,号有离子。浙江嘉善人。此书首卷列彖本、上传注、下传注。其所释文字怪诞不能解。如“乾元会兑,坤会震雷”等语,为过去说易者所不见。第二卷有天星选择、天德、月德、贵神、水运、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