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荀子补注

荀子补注

①一卷。清刘台拱(见《论语骈枝》条)撰。是书为校勘《荀子》补正杨倞、汪中之作。仅九十六节,续十六节,大体精审。如谓《劝学》篇,“于越”作“干越”,“群焉”作“群居”。《君道》篇,“论德而定次”,“论”当作“议”。《大略》篇,“非礼”也,作“非仁”也。《哀公》篇,“无取詌”,“詌”,同《解蔽》之“钳”。如谓申徒狄非殷时人,以驳庄子音义,须知古代渺邈,传闻异辞,不得是此而非彼也。《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台拱驳杨汪五常之说,不知《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郑注明云:“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即本荀子,认为杨注不清晰可也,以杨说为非,则误矣。《王霸》篇,“一日而曲列之”,台拱改“日”为“目”,则与上文不合。《君道》篇,作一日而曲辨之,安得改日为目乎?凡此之类,时亦见之,然较其全部,可取者仍多也。②二卷。清郝懿行撰。郝懿行有《易说》已著录。是书名同刘台拱所撰。书中亦引台拱之说,卷末附书二篇,一致王引之《论孙卿书》,一致李璋煜《论杨倞书》。观是书,较台拱书内容繁多,而逊其精密。如《修身》篇之“提侵”,即下文“怠慢”之意,而分为二义;《儒效》篇“谲德”,《韩诗外传》亦作“决德”,则“谲”与“决”字通用,而误从洪说作“论德”。《致士》篇,“然复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士”为“出”字之误,而以“士事”强通之。《成相》篇,“欲衷对,言不从,”“衷对”误倒,而改“从”为“封”。《大略》篇,“仁非其里而虚之”“虚”字是为“处”字之讹,而以“虚”读为“墟”,强说之。又如证《修身》篇,“出入”为“出人”,《儒效》篇,“行伪”即“行为”。以上诸例,皆失于检点所致。

猜你喜欢

  • 宁阳县乡土志

    一卷。清曹倜修,李椿龄、张云渠纂。曹倜,江阴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宁阳知县。李椿龄字广文,邑人。张云渠,邑人。光绪年间,朝廷命各郡邑编辑乡土志,以资采择。宁邑前令更调频,仍无暇修志,曹倜掌宁阳

  • 玉山纪游

    一卷。元顾瑛(1310-1369)纪游唱和之作,明袁华厘定成帙。顾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昆山(今属江苏)人。集中所游,自昆山以外,有天平山、灵岩山、虎丘、西湖、吴江、锡山、上方山、观音山,亦有远在数百

  • 鲁诗故

    三卷。清代马国翰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鲁诗故》二十五卷,《鲁诗说》二十八卷。魏晋改朝换代屡经兵火,鲁诗大概在晋室南迁江东时即已失传。清代学者根据司马迁曾师从孔安国,认为司马迁所学即是鲁诗,但

  • 十三经独断

    一卷。清赵曾望(?-1874)撰。曾望字绍庭,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篇首有自序,举著书大旨:一有洗伐无穿凿,二有援引无挦扯,三有箴规无毁谤,四有疆界无门衣。书中自创新解,说多可喜。如《论语·子

  • 北游漫稿

    二卷。明郑若庸撰。字号籍里见《歙蜣集》条。是辑为歙人汪良迪所辑。前有王锡爵序,称山人八十高龄时居清源数年,故集中清源之诗不一而足。是为其晚年所作。《明诗综》载郑若庸有《歙蜣集》,不及此稿。然所录诸诗具

  • 狂夫之言

    三卷。续狂夫之言 二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书名《狂夫之言》,取自汉晁错传中之语。此书内容为杂论古今得失,才辨颇为纵横,但见解往往失之偏颇。如他说佛家能养鳏寡孤独;又说颜子端居不动是在

  • 读诗录

    不分卷。明薛瑄(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撰。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永乐进士,宣德中任御史,因得罪宦官王振,下狱论死,不久得释。景帝嗣位,召任大理寺丞。英宗时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著述

  • 古史

    六十卷。宋苏辙撰。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大家。苏辙认为司马迁《史记》多不得圣人之意,于是因司马迁之旧,取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史事,作本纪七家、世家十六,列传三十七,自称是为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

  •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 四书摭余说

    七卷。清曹之升撰。之升字寅谷,浙江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官至陕西醴泉县知县。是书分《论语》三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皆取其实事之当考证,为博征而详说。邵晋涵序称其以和粹之识,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