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尺牍
三卷。宋范仲淹(989-1052)撰。范仲淹生平详见《政府奏议》。此编皆范仲淹平生手简。共三卷。其中家书三十六篇,交游八十一篇。皆其家子孙所辑。宋时已于集外别行。后有张栻及朱子所作《文正书帖跋语》二则,当亦后人所附入。原本五卷,今只存三卷,则为陈振孙所改编。后被收入《四部丛刊》。
三卷。宋范仲淹(989-1052)撰。范仲淹生平详见《政府奏议》。此编皆范仲淹平生手简。共三卷。其中家书三十六篇,交游八十一篇。皆其家子孙所辑。宋时已于集外别行。后有张栻及朱子所作《文正书帖跋语》二则,当亦后人所附入。原本五卷,今只存三卷,则为陈振孙所改编。后被收入《四部丛刊》。
见《周易参同契发挥》附。
一卷。明李奎撰。李奎为明代诗人,字伯文,号珠山,又号龙珠山人。归安(浙江吴兴)人。生平事迹见《李伯文诗集》文。他听说李攀龙、徐中行及山人谢榛等结成诗社,便带着自己所作的诗前去造访,诸君子极为惊讶,便邀
① 三卷。明吕怀(见“箫韶考逸”)撰。是书前有总序,后列七图,分律本、律变、候气、纳音等门,并且载有杂说内外篇及答问数条。其所论多有牵强附会之处。是书于《四库全书》存目。② 六卷。清钱塘撰。塘字学渊,
六种,十三卷。清沈德寿编。沈德寿,生平事迹不详。书口题曰“沈氏授经楼钞藏”,前有“浙东沈德寿家藏”朱文印。所收多为明清人著述不易见者。如明刘尹聘、刘振之《阚湖说诗》六卷,其说毛诗主性情,出于涵养,少考
一卷。唐太宗敕勒王羲之法书一卷,取其第一帖中首二字“十七”为名,称《十七帖》。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有一百零七行,共九百四十三字。《十七帖》全贴共二十八则,多记蜀事,其中尤以赞
五卷。明王寰洽(?-1642年前后)撰。王寰洽,字仁子,安徽亳县人。生年不详。其九试不第。天启元年(1621),以恩贡赴吏部试,拟授知县,未补官而卒。此集诗二卷,文三卷。多为应酬之作。其诗以纤丽为工,
九十二种,六十卷。明叶绍泰编辑。叶绍泰字来甫,年里生平俱不详,曾与黄澍同编《汉魏别解》十六卷。本丛书选辑经史古学及秦汉至六朝集部诸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主要子目书有:汉扬雄《太玄经》、汉马融《忠
见《全生指迷方》。
不分卷。清姚东升撰。东升字晓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始末不详。考《春秋世族志略》多引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则生于陈厚耀以后。又作者有《读左一隅》,自序题“嘉庆强圉亦奋若秋”,则东升为乾隆、嘉庆时人。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