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释地

群经释地

一卷。清戴清(详见《四书典故考辨》)撰。本书原为十卷,刘文淇所作《戴清传》,载有戴清自序,说有《书经》、《诗经》、《周礼》、《礼记》各一卷,《春秋三传》三卷,《尔雅》、《论语》、《孟子》各一卷。现传抄本没有这一序言,刻本则有。刘文淇为戴清《四书典故考辨》作序,也称其有“《群经释地》十卷稿藏于家,未能付梓,谨于二书中,各择数条,编为两卷”,以后的刻本就是刘文淇编定之本。本书计有《书》十一条、《诗》八条、《周礼》二条、《礼记》二条、《春秋三传》五十五条、《尔雅》四条、《论语》一条、《孟子》一条,对于旧说,颇有订正,而且都以当时地名解释,比较便于检览。书中最确当的,如“东山”条,《集传》只泛说“东山”是所征之地,戴清援引《史记·吴起传》:“殷纣之国,左太行,右孟门”,而河北之山,以太行最大,秦汉以来,说山东、山西,均指太行山。周师从西向东,因此说“东山”。“鬼侯”条,《集说》认为是鬼方,戴清认为孔疏所引《周本纪》作“九侯”,“九”与“鬼”声音相近,徐广《史记注》:“邺县有鬼侯城”,而邺县故城在当时临漳县西四十里,所以《集说》认为是鬼方,不对。“阳侯缪侯”条,孔疏认为是两个君王的谥号,戴清根据《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后汉书》注:“在阳都,今沂州府沂水县南有故城”,又根据段玉裁说,缪侯就是《淮南泛论训》中的蓼侯,而高诱注:“蓼,偃姓,国则其地当在庐江。”确定这二者为地名。“平畤”条,杜注只说“平畤”是周邑,戴清根据《说文》“天地五帝所基址日畤”,颜注《汉书·郊祀志》:“祠之必于高山下畤,命曰畤”,认为此邑一定近于周王室郊祭天的地方,当在洛阳县境。“有穷”条,《水经注》“鬲县故有穷国”,汉代鬲县故城,在当时济南府德州北,阎百诗驳称,鬲县古有鬲氏之地,有穷氏不应并域而居。戴清根据《水经注》“有穷水,源出安丰县穷谷,北流注于淮”,而安丰故城在当时颍州府霍丘县西南,穷水在县西,认为有穷之国,尚属有据可寻。其他条征实大多如此。只是开篇“十二州”条,孔《传》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蔡《传》加以因袭,戴清又根据蔡《传》而定其州域,颇感未妥。顾炎武说幽、并、营在九州之外,近人有说《尧典肇》“十有二州”之文,是王莽时刘歆等人窜入,都不为无见。戴清对此未曾深加考证。有传抄本,咸丰元年刘文淇刊本,《戴静斋先生遗书》本。

猜你喜欢

  • 狎鸥子摘稿

    一卷。明吴崇节(约1579前后在世)撰。吴崇节,字介甫,江西弋阳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三年(1564)进士,官武冈知县,罢归。著有《古史要评》。是集乃其为湖南武冈县知县罢归后所作。前有《狎鸥亭赋》及

  • 周易象义

    不分卷。明章潢(1506-1588)撰。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荐授予顺天府学训导,因年已七十九岁而未能赴任,但仍享官俸,八十二岁时终于家。事迹附载《明史·儒林传》邓元锡传末。该书

  • 区种图说

    一卷。清孙宅揆(生卒年不详)撰。孙宅揆,字熙载,号毅斋,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孙宅揆在认真研究同时代人朱龙耀有关“区种”著作的基础上,写成《区种图说》(又称《教稼书》)一书。

  • 易卦考

    一卷。清范尔梅撰。此书亦是范氏的读书札记之一种。此书首论河洛,认为河洛四位之相合,与羲卦四象之相合,其数历历不爽,因而圣人因图书而作易;其次考订先天卦变,认为京氏之八卦分宫次序乃后天之卦变,因改定八宫

  • 白阳集

    不分卷。明陈淳(1483-1544)撰。陈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江苏长州(今苏州)人。以诸生援例入北监。卒业归,不复旧选。《明史·文苑传》附见文征明传中。陈淳少从征明游,以书画擅

  • 续高平县志

    十六卷。清陈学富、庆钟修,李廷一纂。庆钟字持盦,满洲人,出身进士,光绪三年(1877)任高平知县。后调署阳高,六年复任。《续高平县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此志系续同治六年知县龙汝霖志而作。可称之

  • 成宪录

    十一卷。明佚名撰。记明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书中所载事实少而诰敕多。但所录史实,亦有足以补史传之缺者,如洪武元年(1368)二月,诏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仍遣使诣曲阜致祭,并载太祖遣祭之谕。今本纪仍只

  • 武昌县志

    ①八卷,清熊登修,孟振祖纂。熊登,字仲升,号定涛,江西南昌人,贡生,官武昌知县。武昌附近省治,民俗物产,甲于他邑,而宋、元以前图志,已不可考。明永乐以后,张琦、李荣等先后纂述,代有作者,但或沿革于习闻

  • 福清县志

    ①十二卷,叶向高原本,李传甲修,郭文祥等纂。李传甲,字世鼎,陇州人。顺治八年(1651)拔贡。官福清县知县。郭文祥,邑人。考福清县志,一修于明嘉靖林有年。再修于万历叶向高。嗣后百余年,未之续修。迄康熙

  • 孙子兵法

    见《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