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

十二卷。清桂文灿纂。这本书的卷首有桂文灿的自序,称生长于南海,壮游京师,在其学习、教书、闲谈、请教通儒的过程中,偶有心得,随手录下。因感一介穷儒,无力将诸家学者和议论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只好将随手记得之见解记下,聊备一说。后受业师番禺陈沣先生见其所积累日多,遂题名《经学博采录》以刊行。成书在约在咸丰五年(1855)八月。是书体例,亦宽亦详,或单录一人,或并录数人,又或只录一书一事。每一个被录之人,心详其爵里、行事及轶闻,只是对那些名气很大的人反而记载稍简。收录文章,或全录其文,或录仅录其一义。文中也有许多错误,如书本已刊,而其未见,则称未刊;有些书并不是经学著作,竟收入是书之中;这本书的第十二卷与前面数卷内容相同,乃是重复劳动。然此书收罗甚博,不少人及其著作在当时都没有什么名气,正史不载,如广东的张杓、梁国珍、周寅清、梁汉鹏、黎永椿、冯誉骢,福建的林乔阴、黄蕙田、张关和,江苏的江震沧,安徽的王佩兰、凌焕,满洲的寿昌等,这本书作了收集和整理,使得我们现在能对这些作者以及著作有一个梗概性的了解。现有原稿本传世。

猜你喜欢

  • ■隐集

    四卷。明程本立(?-1402)撰。程本立,字原道,号隐,浙江桐乡人。洪武九年(1376),以明经荐为秦王府引礼舍人,以母忧去。复补周府礼官,坐累谪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吏目。历官至右佥都御史,调江西按察

  • 阴符经考异

    一卷。南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

  • 御解道德真经

    四卷。宋徽宗赵佶(1082-1135)撰。赵佶崇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对《老子》极为推崇,认为“其辞简,其旨深,学者当默而深造之”。认为《老子》一书是周末道降德衰时,老子为明道德之常而

  • 明伦初集

    五卷。《续集》五卷。清郑文炳(生卒年不详)编。郑文炳,字慕斯,莆田(今福建)人,约雍正、乾隆年间人。文炳少有志操,探性命之学,作《正学论要》,有孝名。补弟子员,入鳌峰书院,从蔡世远学。两举孝廉,皆不就

  • 广东通志初稿

    四十卷首一卷,明戴璟,修,张岳纂。戴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1535)以佥都御史代广东布政使。戴璟代理巡抚期间,见广东旧无通志,正德嘉靖间抚按会聘儒硕纂修,事

  • 类音

    八卷,清潘耒撰。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晚年自号止止居士,吴江(今江苏吴江县)人。康熙十七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在翰林院五年,因耿直见忌,遂归里不

  • 大德南海志

    二十卷,元陈大震纂。成书于大德八年(1304),已散佚。《永乐大典》卷一一九〇五七“广·广州府”门中,保存有《大德南海志》的部分内容,涉及元代广州赋税、土产以及舶货等资料,尤其是舶货后所附“诸蕃国”名

  • 二林居集

    二十四卷。清彭绍升(1740-1796)撰。彭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长洲(江苏苏州)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选知县,不就。始读儒家先书,后喜陆、王之学。居深山习静,素食持戒甚严。此

  • 周易举正

    三卷。郭京撰。郭京,唐末叶人,生平事迹及生卒年均不详。该书《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皆不载,《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三卷。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其为宋人伪托之作。《崇文总目》称郭京为唐苏州

  • 广雅疏证补正

    一卷。清王念孙、王引之撰。《广雅疏证》刊成之后,王氏父子复加勘校补充,所言或细书刊本上,或别签夹入书中。手校补本《疏证》先由清河汪汲收藏,后入扬州书贾夏炳泉手,复由淮安黄海长购得,经罗振玉鉴定确为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