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约选

礼记约选

六卷。清张官德(生卒年不详)撰。官德,湖北武昌县(今武汉市)人。于七十六岁时,辑定《礼记约选》六卷。书首有官德自序。序云:“孔子订礼乐,不幸而火于秦,《礼记》一书,未经手定,其中不无可疑。历代先儒,各有论辨,散见诸书。其原本可疑者未删。官德行乖学浅,何敢言礼。不过因袭前贤所议,选其至精无疑者,约而编之,以为童蒙便读之资。自知僭儗,罪无可逃,然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圣人赞易,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原取乎约。区区苦衷,亦窃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之遗云云。”(末题光绪七年(1881)八月寿昌张官德叙于养源堂之东兰轩)序后为凡例,正文首例《鲁公问》篇,有跋言明此篇刊于篇首之意,在于取《中庸》君子之道,造端夫妇,因而以是篇论大婚与合。是书卷一为《鲁公问》,《曲礼》上下。卷二为《檀弓》上下《王制》。卷三为《月令》、《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缁衣》、《文王世子》。卷四为《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卷五为《问丧》、《三年问》、《儒行》、《冠仪》、《昏义》、《乡饮酒》、《射义》、《燕义》、《聘义》、《玉藻》、《祭义》。卷六为《经解》、《坊记》、《学记》、《表记》、《乐记》。末有官德自跋。经学以汉儒训诂、宋书义理为大宗,注释《礼经》者亦多本此。但自唐宋以后,疑经删经者亦多。《礼记》诸篇,本多出自周秦时代诸儒生记录圣览的言论,殷周的制度,本无定论,比较庞杂。故后儒对此编改次第,删减文字者尤多。如刘向《别录》本按礼类而分卷,潘相等编撰诸书,即本于刘氏。又王柘谓《礼运》是道家之言。宋儒则不信孔氏三世出妻之说。甚至还有认为《明堂位》褒举失实的。还有任意删削《礼经》的,如为举业而编撰《礼》书,则多删涉丧服丧礼者。张氏《礼记约选》既为童蒙读物,则更趋向简约,因而于《礼记》删削尤多。如《祭法》《祭统》,张氏以为其浅嬾烦琐,于古今不适用,因而删削。又以为《曾子问》纯是假托,《丧大记》《小记》及《大传》各篇,不近情理,因而皆删之不录。但对郑注则尽录,以明其尊崇正学,不昧师承之心意。是书在篇章次第编排上,本于刘向《别录》本。又有凡例末言批驳疵缪,则主要本于御篡及诸名家各书,以表白自己非臆断经文,均有所承及断据。张氏作《礼记约选》“因袭前贤所议,选至精无疑者”录之,亦可谓治礼经及推广礼仪之一大功臣也。此书有光绪年间刊本问世。

猜你喜欢

  • 悟香集

    三十卷。明陆宝撰。生卒年未详。陆宝,字敬身,一字青霞。时人又称其为中条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太学高等授舍人。后以母老乞养归。吟咏无虚日,作诗逾万首。卒后全谢山为撰墓表。见《鲒埼集》卷十四。此编

  • 埙篪音

    二卷。明虞淳熙、虞淳贞同撰。虞淳熙(约1598年前后在世),字长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著有《孝经集灵》。虞淳贞字僧儒,为淳熙之弟。生卒年

  • 紫阳真人悟真篇

    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

  • 玉山草堂集

    二卷。《集外诗》一卷。元顾瑛(1310-1369)撰。瑛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名流相唱和。曾署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年四十,以家产

  • 童溪易传

    三十卷。宋王宗传撰。宗传字景孟,生卒年不详,宁德(今属福建)人。董真卿以为临安(今属浙江)人,误。朱彝尊《经义考》据书前有宁德林焞《序》,称与王宗传“生同方,学同学,同及辛丑第”语,断王氏为宁德人无疑

  • 程氏春秋初刻三种

    九卷,附录一卷。清程廷祚(1691-1767)撰。程廷祚字启生,初名石开,号绵庄,又号青溪居士。江宁(今南京市)人。诸生。青年时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对天文、地理、兵法、农桑及礼乐之事,造诣颇深。

  • 东郭记传奇

    二卷。明孙仁孺(约1612年前后在世)撰。孙仁儒号峨嵋子,亦称白雪楼主,四川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清无名氏《传奇汇考》著录为无名氏作。万历本封页题峨嵋子评点,卷首序文署款云“峨嵋子书于白雪楼”,末有方印

  • 经苑

    二百一十八卷。清钱仪吉编。仪吉字蔼人,号衍石,一号心壶,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二甲进士,官至给事中,尝主讲河南大梁书院。此书即其在书院时编刊的。首有吉仪序,大意是补通志堂所未收。原编四十四种,刊成的有

  • 佛说阿弥陀经义述

    一卷。唐代释慧净撰。慧净生平事迹详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辞条。《佛说阿弥陀经义述》旨阐,独以为如来自发起(《阿弥陀经》),即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已下为正宗。依经开三分,一由序,二正体,三流通。三分例二

  • 易解经传证

    五卷。清张步骞撰。张步骞字乘槎。益阳人。此书为象数派易学著作。作者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等书“舍象说理,与易洁静精微之旨不合。玩来氏易,始悟易中错综、中爻与取象之说,又观焦循易林,始悟得旁通之说”。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