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石经残字叙录
一卷(排印本)。王献唐(1897-1960)、屈万里(1907-1979)合著。王献唐,名琯,字献唐,后以字行,山东日照人。1929年任山东图书馆馆长,搜罗乡邦文献及钟鼎彝器、泉币、钵印、封泥、石刻、书画等,并传拓所藏石经、封泥等以广流传。屈万里,字翼鹏,山东鱼台人。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史语所所长。著有《汉石经周易残字集证》、《殷墟文字甲编考释》等。此书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山东图书馆得到汉魏石经残石一百二十五枚之后,王氏便将其拓印行世。后又请屈氏作考证,成《校录》一卷,附于拓本之后。考虑到拓本流传,人难尽睹,乃别录叙文及屈氏《校录》合印成册,希望能与拓本相辅而行。王氏序文,例如,论熹平石经,谓所见略有数体。一为东都原石,宽博腴鬯,可以当时碑刻,如光和虎函诸石证其体制。一属黄初年间补刻,栗整修狭,可以曹魏石刻如王基曹真诸碑明其风规。二体之外,间出别裁。由于写石碑的有多人,导致了体势的互异。原刻、补刻,都是这样,不限于熹平、正始。论魏石经,品字式古文,冠上独占一格,两旁靡余空石,初意如此。所以褾重古文,是因为后时或以为费石和行列不整,改为三体直下。今存品字式经文为《尧典》、《皋陶谟》残石,当属《尚书》起首二碑,可知其刻石在前。而馆藏直行三体二石,也是《尧典》。品字式既已有《尧典》,为什么还要刻呢?或许是因为后来认为品字式不合适,遂废而未用,又从《尧典》开始重新刻。这些都发前人所未发。《校录》所录汉石经,鲁诗有《周南·卷耳》、《商颂·长发》,四十石。《尚书》之《尧典》、《甘誓》、《泰誓》,六石。《周易》之《比》、《小畜》、《杂卦》,二石。《仪礼》之《士昏礼》、《特牲馈食》,十二石。《春秋经》从桓公五年至昭公九年,九石。《公羊传》从桓公十年至宣公十五年,八石。《论语·先进》以下,七石。叙文还记载了不知经名的二十六石。魏石经,品字式二石,三行直下《尧典》三石,《禹贡》二石,《无逸》二石,疑不能定者七石。熹平石经《馈食》章,“予一人贺之”,“贺”今本作“嘉”,郑注:今文嘉作贺。此与今文本合。魏石经,《尧典》“敬授民时”,今本避唐讳改作“人”。此犹存古本之旧。至魏石经石刻,自王国维以后,皆认为《尧典》首二碑为品字式,后则接刻三行直下。得此二残石后,才知道该说不对。这说明此材料的可贵,在于能证明魏石经石刻之原状,不仅是文字的异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