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通释

楚辞通释

十四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王夫之,字而能,号薑斋,衡阳(今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南下,奋起在衡山组织义军抗清。清军入湖南,他由湘西转桂林,任桂王政府行人。桂林失陷,辗转湘西而归衡阳,于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闭门著书三十余年。自题“明遗臣王夫之之墓”墓碣,曾多次拒绝清政府的赠馈与聘请,终身不仕,完发以终。王夫之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不仅对经学、哲学、史学、文学有精深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也有高深造诣。著作甚丰,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续通鉴论》、《楚辞通释》等,辑为《船山遗书》,共三百二十四卷。《楚辞通释》卷首有《史记·屈原列传》,张仕可《楚辞通释》序,王夫之关于本书的《序例》五则,《通释》十四卷目录。目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卷六《卜居》,卷七《渔父》(以上为屈原作品),卷八《九辩》,卷九《招魂》(以上为宋玉作品),卷十《大招》(景差),卷十一《惜诵》(贾谊》,卷十二《招隐士》(淮南小山),卷十三《中山楚辞》四篇,卷十四《爱远山》(以上为江文通作品)。卷末附录作者《九昭》。注释体例为:每篇前有题解,有的考释屈原生平,说明时代背景,有的阐明微言大义,订正前人旧说之误。对每篇文章进行分段释文。王夫之生于楚地,曾受异党王化澄的谗害,有颠沛湘西与屈原相似的遭遇,并且有和屈原相同的思君忧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对屈原的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阐释得更为细微真切。此书被视为清代楚辞研究扛鼎之作(另有《山带阁注楚辞》、《屈原赋注》),在整个《楚辞》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学术价值表现为:一、多有独到准确之见。如对《九歌》主题的解释,自王逸以降,多认为有所寄托,即王逸所说:“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楚辞章句·九歌序》),王夫之则认为《九歌》纯粹是娱神的乐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并无托之以风谏的地方。在《九歌》题解中他说:“婉娩缠绵,尽巫与主人之敬慕,举无叛弃本旨,阑及己冤。但其情贞者其言恻,其志菀者其音悲;则不期白其怀来,而依慕君父,怨诽合离之意致,自溢出而莫圉”。此真可谓一语中的。在具体词语解释上亦有独到之见,如解释《离骚》“汝何博謇而好修兮”中的“博”,王夫之一反王逸、朱熹、汪瑗等大家的解释,将“博”解为“过其幅量之谓,犹言过也。”按诗句意解过謇更接近原旨。在文体和文章结构上亦有独到之见,如关于《九辩》王夫之提出:“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九辩》题解)。对《九歌》十一篇作品关系上,发挥汪瑗说法,进一步说明:“前十篇皆各以其所祀之神而歌之,此章(《礼魂》)乃前十祀之所通用。”(《楚辞通释·九歌礼魂》解题)。二、以作品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作者身世和思想发展过程做为理解作品的治学方法是可取的。即《九歌》题解所说:“就文即事,顺理诠定。”王夫之把《离骚》创作背景及处境心情与《九章》创作背景、处境心情作比较(实际是从作品分析中做出的比较),认为《离骚》作于怀王之时,屈原在“犹有望焉”的心情下,所以“其辞曲折低回”,“言讽而隐,志疑而不激。”认为《九章》作于顷襄王之时,屈原处于“窜原于江南,绝其抒忠之路”的处境,想到“身之所锢,国之必亡,无余望矣,决意自沉”,自己思想便“无容再隐”,“故《九章》之词,直而激,明而无讳”(上引语出《离骚》、《九章》题解)。这种不“舍本事以求情”(《序例》)的治学方法是科学的,结论令人信服。《楚辞通释》在某些词语解释上,亦有不当之处。如用方士铅汞之说来解释《远游》,认为“无不吻合”,把《离骚》“相观民之计极”的“计极”,解为“计其兴亡得失之度数也”等,都是糟粕和谬误之处。版本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王敔刻本,湖南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桂东郭孔岚补刻本。同治四年(1878)湘乡曾氏兄弟所刻《船山遗书》(五十四种、二百八十八卷)本。民国影印同治《船山遗书》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根据王、曾刻本铅印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断句排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根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重印本。

猜你喜欢

  • 闽海纪略

    不分卷。清未著撰人。作者生平不详。是书记事起自顺治元年(1644年),唐王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止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此书各篇皆记郑氏史事,对清初禁海政策详述始末,对禁海政策对沿海各地

  • 杼山集

    十卷。唐皎然(约760前后在世)撰。皎然,字清昼,人称昼公、昼上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本姓谢,南朝诗人谢灵运十世孙。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颜真卿尝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亦与

  • 知稼翁集

    二卷。宋黄公度(1109-1156)撰。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时,因题诗中有“谁知不作多时

  • 溪田文集

    十一卷。《补遗》一卷。明马理(1474-1555)撰。马理字伯循,(一作伯原)陕西三原人。正德时举进士。官至光禄卿。马理少从王恕游,务为笃实之学。著有《周易赞义》。此集共文六卷,诗五卷。补遗一卷,有文

  • 元史节要

    十四卷。明张九韶编撰。九韶字美和,清江(今江西清江县)人,洪武十年(1377年)任国子助教,后升翰林院编修,生卒年不详。所编《元史节要》,仿元曾先之《十八史略》体例,按时间先后系事,将《元史》节要成书

  • 山斋集

    二十四卷。明郑岳(1468-1539)撰。郑岳字汝华,福建莆田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至江西按察使、布政使,以勘事被诬,夺职为民。后起为右副御史,累官至兵部侍郎。郑岳有《莆阳文献

  • 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

    一卷。清茆泮林(?——1845在世)撰。泮林字雩水,室名梅瑞轩,江苏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潜心经史,专力著述,著作有《周礼注疏校勘记校字补》、《三礼纪义附录》、《吕氏春秋补校》等多种。此书为清王士

  • 牧斋初学集笺注

    二十卷。《有学集笺注》四十卷。清钱曾(1629-1701)撰。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撰有《读书敏求记》、《述古堂藏书目》等。钱曾少时就学于族祖钱谦益,得其真传。钱谦益字牧斋,福王时台授礼

  • 勘靖教匪述编

    十二卷。署石香村居士编。作者真名实姓不详,据自序为四川人,曾中举人,约生活于嘉、道年间。此书记乾、嘉时期川、陕、鄂三省白莲教起义经过,主要取材于《钦定平定三省邪匪方略》,参之以稗官野史,按省、依事排比

  • 息庐诗

    一卷。清陶尔穟(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陶尔穟,字颖儒。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县。一作华亭)人。康熙进士,官葭州知州,工诗词。本集前有曹溶序,称其为人巧极,天工错。颜光敏序,称其七古似青莲、长吉,近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