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三十卷。唐李白(701-762)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遭谗去职。童年是在刻苦攻读中度过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局限在诗、赋文章的写作上,博览群书,喜欢击剑,弹琴。所作诗抒发感慨,寄托深远。诗篇中同情人民疾苦,蔑视权贵,又描绘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著有《李太白集》。其诗除七言律诗外,李白对各体诗都擅长,而在五、七言绝句和七言古诗方面贡献尤大。其五绝蕴借含蓄,意味深长,七绝明朗精炼而明白如话。可与王昌龄并贺联璧。而其七言古诗,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尤其是能够表现出诗人雄奇奔放的独特艺术风格。一改初唐四杰七古那种整饬而重词藻的作风,又不同于盛唐王维、高适、岑参诸家的风格。这种风格,继承了屈赋和鲍照等诗风格,更为纵横恣肆。《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为唐代诗文别集。主要内容据宋敏求得王溥和唐魏本,又搜集唐类诗诸篇洎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为三十卷。诸序、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其诗歌,从《诗经》、屈赋、汉魏六朝乐府和文人创作中广泛地吸取营养,把文学史上五七言诗歌的创作推到了高峰。之后,影响到唐代的韩愈、李贺、杜牧,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高启,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李白艺术思想,发展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关于对该书的整理情况,在不同朝代,都有结果,该书最早编辑者是李白的朋友魏颢(又名魏万)。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李白当时在世。之后,李阳冰受李白临终之托,编成十卷《草堂集》。到了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又重加编辑二十卷。唐代的三种本子都未传,今所传的本子是宋人重辑本。北宋咸平元年(998),乐史收集李白作品,分别整理编辑成《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这是宋人对李白集的第一次编辑,世称“乐本。”到了熙宁元年(1068),宋敏求又广收遗逸,重新编辑,题名《李太白文集》。其后,北宋曾巩又依据宋敏求的本子,重新编年排次。到了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收入《四库全书》,世称缪本,《李太白集》三十卷。现有世传的李白集宋刊本两种:一种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另一种是日本静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后来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出版。巴蜀书社也于1986年影印出版。

猜你喜欢

  • 南明野史

    即《王藩实录》。

  • 易经颂

    十二卷。明陈仁锡撰。该书借剖析字句来发挥意义,虽取《本义》而亦有相异者。大抵据文臆断之处多,而研究古训之处少。因为陈氏本为文人,经学并不是他的专门所长。该书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始据副都御史黄登贤

  • 隋史遗文

    十二卷六十回。不题撰人,从书前序署印“吉衣主人”,可推知作者为袁于令。袁于令(1599-1674)一名韫玉,又名晋,字令昭,号于鹏、箨庵、白宾、凫公、吉衣主人、剑啸主人、幔亭仙史等。江苏吴县人,明末贡

  • 情天宝鉴

    见《情史》。

  • 懋勤殿李邕法帖

    一卷。唐李邕书,清康熙敕刻。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历官郡守、北海太守等,人称“李北海”,有《李北海集》(明人辑)。李邕工文善书,尤擅行楷写碑,笔力沉雄,自成一家,是唐

  • 说文字原 六书正讹

    共六卷(《说文字原》一卷,《六书正讹》五卷)。元周伯琦(1298-1369)撰。伯琦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历官浙西肃政廉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博学

  • 古今韵分注撮要

    五卷。明甘雨撰、陈士元注。甘雨字子开,永新(今江西永新县)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由翰林院检讨,谪德安府推官,迁南京刑部郎中。是书博采经史子诗赋中通叶之字,详注出典,依今韵一百六部分隶之,并注

  • 唐宋八大家文抄

    一百六十四卷。明茅坤(1512-1601)编。茅坤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属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官至广西兵备佥事。古文功力尤深,又喜欢谈兵。尤其是他刻意模仿司马迁、欧阳修文体,最推崇唐顺之。迁大名

  • 春秋义

    十五卷。清孙嘉淦(1683-1753)撰。嘉淦字锡公,号懿斋,太原府兴县(今属山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定。著述还有《南游记》、《成均讲义》、《南华通》等

  • 秦宥横事略

    一卷。作者不详。该书记秦树声生平事实。树声字宥横,河南固始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广东提学使。为官云南时,正与英国有边界纠纷,代滇督杨良草奏言不可许者六,必可争者九,为英人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