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

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

《本草崇原》三卷,《侣山堂类辨》二卷。清张志聪(详见《素问集注灵枢集注》)撰。高世栻辑。因本书以《神农本草经》为经,故名。张氏研究医学,必详明本原且以轩岐、仲景为归。认为《神农本草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故张氏以五运六气学说,诠释《神农本草经》,阐明药性。认为对药物应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全书载药二百九十九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先录《神农本草经》(或其他古籍原文),加以注释,间附高世栻某些注文。书中引证药用,多取仲景诸方以为根据,对于宋、金、元、明诸家新解,多所驳斥。此书发前人未发之意,颇多可取之处,为近代注释《神农本草经》之精纯之作。有《医林指月》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香南书屋刊本。《侣山堂类辨》为张氏与同学朋友及弟子讲学、研医之文集,成于康熙二年(1663)。上卷载医论六十篇,多以问答形式论辨医理,分题辨析脏腑功能、病原、病证、病种、病治、方剂等。对古医书所载或医家之论中某些认为有误之处,分别加以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等理论结合临证体会予以阐述发挥。多为作者纂释古籍之余的心得。下卷论药,主要阐述四十余种药物之药性和方剂配伍,首、末载方药论十余篇。能集旧说之异同,参互错综,加以折衷,首列四论概括大旨,分论三十余种,为《本草崇原》未尽之意,辨析详备,可见张氏并非以治效见长。张氏于学术上遵《内经》、《伤寒论》等,于临证强调气化学说,对后世影响颇著。说理简切,论辨清晰,颇有见解。“侣山堂”为张氏聚集同行讲学之地。有康熙九年(1670)刊本、《医林指月》本、乾隆三十三年(1768)宝笏楼刊本、1935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合刊本有《医林指月》本。

猜你喜欢

  • 大学呓语

    一卷。中庸呓语 一卷。清耿问翁撰。耿问翁字锡公,河南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是书首有问翁自序、其子耿论道序及参阅姓氏。呓语二字,系其自题。是书大旨就《朱子章句》随文敷义。自序称有总提,有过渡,有结束,有

  • 五莲山志

    十卷。清释海霆撰。海霆,号惊龙,山东诸城五莲山僧。《五莲山志》清刻本,为十卷。分为:卷一,峰峦泉石与寺殿楼阁。卷二,缘起宗派、世系、本山住持、开山大师本传、诸师本传像赞、客寓护法、物产、庄田。卷三至卷

  • 尚书义考

    二卷。清戴震(1724-1777年)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考据学家,清代皖派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戴氏治学,于天文、地理、历算、历史、音韵、文字、训诂、考据等无所不通,曾

  • 观河集

    四卷。清彭绍升(见《测海集》)撰。此集为其所著古今体诗。自编按年分次。其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迄五十八年(1793),共三十六年间之作品。其死后由其孙蕴策刊行。集名《观河》,取佛在祇桓精舍为波斯

  • 时习新知

    六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条)撰。此书原名《知言》,郝敬在万历二十年(1592)官永嘉时自为其书作序,后改为《时飞新知》。郝敬并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和崇祯元年(1628)又作自序二篇。此书初

  • 晋江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方鼎修,朱开元纂。方鼎,乾隆年间,任晋江县知县。朱开元定南金,曾任晋江县教谕。《晋江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刻印。共十六卷,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规制志;卷三版籍志;卷四学校志;

  • 霸州志

    十卷。清朱廷梅修,孙振宗纂。朱廷梅,字和臣,曾任霸州知州。孙振宗,贡生。霸州旧有嘉靖、万历诸志,皆散失。朱廷梅任霸州知州后,即重新纂修。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为:舆地、典祀、建置、学校、武备、食

  • 律吕新书解

    二卷。明张敔撰。张敔字叔成,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曾举弘治辛酉年(1501)江西乡试,官至礼部员外郎。精于乐学,著有《雅乐发微》八卷和《律吕新书解》二卷。此书专为疏解蔡元定《律吕新书》而作,认为蔡

  • 郊居遗稿

    十卷。明沈懋学(1539-1582)撰。沈懋学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宣城(今属江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谥文节。著有《郊居遗稿》。是书原题:宣城沈懋学君典著,温陵何乔

  • 老子说略

    清张尔岐(详见《仪礼郑注句读》)撰。古来学者对《老子》评品褒贬各随己意,或尊之以为“真经”,或黜之以为邪说。为其作注者,或穿凿附会,或别生枝节,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使《老子》一书,如同清水渍蔗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