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1161-1227)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著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著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著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四十卷。高闶(?-1153)撰。高闶字抑崇,鄞(今浙江宁波)人,宋代著名经学家。高闶八岁即通经史大义,宋高宗绍兴初赐进士第,累官至国子监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高宗然之。南宋初学制多为其所创建,官至礼部侍郎。后因忤执政,一斥不复,家食累年,中寿而卒。学者称之“息斋先生”。此书为高氏晚年家居所著,大旨以程颐《春秋传》为本,故仍冠以程颐原序。其说则杂采唐宋诸家,以己意折衷,不复注明引者姓名。南宋古文大家楼钥《序》称:“自顷王荆公废《春秋》之学,公独耽玩遗经,专以程氏为本,又博采诸儒之说为之集注,其说粹然一出于正。”此书虽宗程颐,但却时有从违。如程颐据汉薄昭与淮南王书有“齐桓公弟”之语而谓公子纠为桓公弟,而高氏则依据三传、《史记》、《荀子》之文,谓公子纠为桓公之兄。但其大义则全主程氏。程氏《春秋传序》云:“后世以史观《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高氏发挥其说,认为孔子“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为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后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主旨虽谬,然于考证亦有所得。如解“向戌盟于刘”云:“凡因来聘而盟者,必在国内。刘,王畿也,岂有来聘鲁而远盟于刘者乎?盖下文有‘刘夏’,传者以为春夏之夏,与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文同,故误增‘于刘’二字耳。”其精辟若此。《四库提要》评其书“惟于地理少疏……然在宋代《春秋》诸家中,正大简严,实可与张洽相匹,非孙复、崔子方辈可几及”。清《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于此书采取最多。此书最早为南宋刻本,但原书久佚,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及各书所引高闶说中辑出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十四卷,《四库全书》编辑者因其篇页繁重,乃析为四十卷。现存清聚珍版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阳明先生浮海传

    一卷。明陆相撰。陆相,字良弼,余姚(今属浙江)人,明臣,生卒不详。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长沙府知府。该书主要记载明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字阳明)正德(1506-1520)初年被贬龙场驿丞时,途

  • 江苏各县志摘钞

    四册。佚名。明崇祯初年抄本。是册不著编者,所录皆明万历以前南直隶各邑志。首册所录为上元县志版籍、田赋各条,后三册所录为各邑田赋、水利及有关减轻徭治水之条议。明代江苏各志存者寥若晨星,此册虽非全书,然此

  • 金乡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沈渊修,孙中翘、李铣等纂。沈渊,山阴人,岁贡,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金乡县知县。考金乡县志创修于明。康熙十二年(1673)邑令付廷俊再修。沈渊任县令后,以邑志又已四十余年未修,因

  • 心响往斋诗集

    十七卷。《文集》三卷。清孔继编。孔继生平详见《心响往斋用陶韵诗》(辞目)。《心响往斋诗文集》刊印之前,作者已有《用陶韵诗》二卷、《壬癸诗录》一卷、《于南诗录》二卷、《江山集》二卷行世;是集系孔继之孙孔

  • 吕氏杂记

    又名《侍讲杂记》、《侍讲日记》,二卷。北宋吕希哲(1039-1116)撰。吕希哲字原明,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夷简之孙,吕公著之子。初以父荫入官,吕公著为相之日,不求进取,沉沦下僚,管库近十年。吕公

  • 小学搜逸

    不分卷。近代龙璋(1854-1918)撰。龙璋字研仙,号甓勤,晚号潜叟,攸县(今属湖南)人。是编为辑录已经亡佚的文字、音韵、训诂著作的汇编。辑录小学佚书的工作始于清代学者任大椿和孙星衍。任大椿有《字林

  • 玉兰堂帖

    六卷。刻者不知其名。第一、二卷题“古法帖”,第三、四卷题“唐名人帖”,第五、六卷题“宋名人帖”。形式上六卷皆同,而刻尾年月则大异。前二卷云:万历庚寅云阳姜氏玉兰堂摹勒上石。后四卷帖尾则云:淳熙三年二月

  • 羽庭集

    六卷。元刘仁本(?-1367)撰。仁本字德元。黄岩(今属浙江)人,一作天台人。以进士乙科历官温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入方国珍幕中,参预谋议,然心向元。集中诸作大多感慨时事,眷怀王室,其从国珍,

  • 集注丧服经传

    ① 一卷。晋孔伦撰,清马国翰辑。孔伦生卒年不详,字敬序,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东晋卢陵太守。此书汇集众家注,《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著录一卷,现在已经散失。只有杜佑《通典》引用四事,《

  • 淮北票盐志略

    十四卷。清童濂撰。童濂,湖北江夏县人。由监生历官两淮海州运司通判、淮北监掣同知等职。是书为作者任海州运司通判时所写,前有序言,叙述编书起因和经过。卷一为海州合境图、板浦诸场图、水扫盐产盐行盐疆界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