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学

易学

① 十二卷。明沈一贯(1531-1615)撰。沈氏字肩吾,又字蛟门,号龙江,浙江鄞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该书为说多折中去取于程颐《易传》和苏轼《东坡易传》。该书扫除先天之说,只偶尔涉及象与卦变,其主要内容是论人事,并借经文以寓发其私意。如说“亢龙有悔”云:“夫以龙德而亢极犹有悔也,时之既极,无论德矣。”这是在自解固位招攻之意。又如解《讼》卦大象曰:“人每以正气流为客气,又每以其客气流为健讼。”解《讼》九二曰:“夫人之讼,未必其身自为之也,亦因群从在旁操持之而不得休。”这些都是暗指“台谏掊击”之事的。诸如此类,往往借经抒意。他如解“日中为市,取诸噬嗑”,认为“噬嗑”与“市合”同音,故然。此类亦多穿凿。今首都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刻本《易学》十二卷,为该书最早刊本。《四库总目》著录存目。② 五卷。明吴极撰。极字元无,湖北汉阳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曾官广南知府。该书卷首有天启六年(1626)自序,其《序》云:“初好读《易》,即寻究万廷言《易原》一书,恍然有得。迨三仕南中,官邸多暇,日以乐玩为业。研证既久,翻搜亦侈。其不甚异意者,程子《易传》外,独杨简之《己易》、苏轼之《易解》、焦竑之《易筌》、邹德溥之《易会》,以故编中多采四家之书。”此书不遗训诂,更以拟议、发明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存目。③ 一卷。宋王湜撰。王湜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带)人,《文献通考》载其名。尚秉和考证,其盖专门发明邵(康节)学者。其书首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而皆以先天为主。次论邵子六十四卦方圆圈,而谓西北阴多,东南阳多。再论八卦数,谓一二三四以在阳位,故左旋而东;五六七八以在阴位,故右转而西。各起于南而终于北,此则取八卦以制数,故起于一而极于八。次论揲蓍之法,阴阳进退之故,大衍数与历数之关系。篇末录有《皇极经世节要法》。今存清康熙刊通志堂本。

猜你喜欢

  • 平定粤匪纪略

    十八卷,附记四卷。清杜文澜(1815-1881)撰。杜文澜,字小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曾任江苏按察使、苏松太道等职。道光三十年(1850),随湖广总督裕泰部镇压湖南李元发起义。清军围攻扬州太平军,

  • 续方言新校补

    二卷。近人张慎仪撰。张慎仪(1846-1921)字淑威,号芋圃。四川成都人,原籍江苏阳湖。尚著《蜀方言》、《诗经异文补释》、《广释亲》等多种。《续方言新校补》为订补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正

  • 桯史

    十五卷。宋岳珂(详见《九经三传沿革例》)撰。“桯史”取义费解,沈家本《日南随笔》卷一:“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桯读为楹,以桯为楹,乃假借字。”《直斋书录解题》:“桯史者,犹言柱记也。

  •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二十卷。宋薛尚功(生卒年不详)撰。尚功字用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以通直郎佥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善篆籀,尤好金石文字。是书著录自夏至汉钟鼎彝器五百一十件,不言诸器之体制,

  • 花间集

    十卷。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赵崇祚字宏基,生卒年不详,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已无传。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赵崇祚疑即其兄弟行。词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

  • 从政录

    不分卷。清汪喜孙(1786-1847)撰。汪喜孙字孟慈,号荀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汪中之子。嘉庆年间举人,官至河南怀庆知府。喜孙工声音训诂,著有《名臣言行录》、《经师言行

  • 读书小记

    三十一卷。清代范尔梅撰。范尔梅字梅臣,号雪庵,洪洞(今山西南部)人。此书是作者读书考证方面的札记,是用来讲学的。其中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札记六卷,《周易》札记及“易论”、“易卦考

  • 陆张合刻三种

    九卷。清张道淙编。生卒年未详。道淙字未斋,常熟之能诗者。常熟张文镔、陆典,同为清初诸生,其交莫逆,同有诗名。典字敕先,别号庵。文镔序其集云:“庵先生与冯纯吟游钱宗伯之门,才名相颉颃。先生学无所不窥,尤

  • 资州直隶州志

    三十卷首四卷,清刘炯修,张怀渭等纂。刘炯,曾任资州知州。资州有志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者为知州三韩朴怀德。兹编则为续康熙志而作。《资州直隶州志》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共三十卷。卷首

  • 说文引经考证

    八卷。清陈瑑撰。参见《说文举例》。此书是研究《说文》引经文字同异之作,陈氏自序云:“学者通经必先识字,不有《说文》,何从究《苍》《雅》之遗文、篆籀之微旨哉?顾《说文》之存于今者,误戾脱落,窜入改易,许